多地極端天氣頻現,今年天氣爲何“不走尋常路”?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譚琪欣 張爽)據5月11日18時中央氣象臺實時氣象乾旱監測,陝西、河南等省重度及以上氣象乾旱仍持續,其中,陝西西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特旱。北方重度乾旱、南方雷電暴雨、西部特大冰雹……連日以來,中央氣象臺陸續發佈氣象乾旱黃色預警、暴雨黃色預警、強對流天氣黃色預警以及大風藍色預警等。

爲何5月會集中出現極端天氣?5月11日,中國天氣網首席氣象分析師胡嘯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分析,兩廣、貴州等地暴雨與雷暴大風頻現,實爲每年5月強對流高發期的正常表現。4月下旬華南前汛期開啓,南海水汽輸送增強,配合南下冷空氣,加劇了江南、華南的“水汽碰撞”。

“陝西、河南等地持續氣象乾旱,主要因西北地區東部、黃淮西部長期受乾燥西北氣流控制導致。”胡嘯提到,今年入春以來降水較常年偏少30%-50%,疊加冷渦系統在東北頻繁活動,形成“西高東低”格局——東北雨水偏多,而西北晴多雨少導致氣象乾旱蔓延。

“去年冬季開始的廣西等地出現乾旱,但局地也有出現極端降水;出現了局地強對流引發的船體翻覆;北方地區沙塵、揚沙、浮塵天氣頻發,溫度在短期內的變化大,一些城市在入夏前觀測到溫度異常偏高等現象。”蘭州大學地球系統模式研發中心主任王澄海解釋,近年來極端天氣和異常天氣處於波動上升階段,主流研究認爲或與全球變暖有關。

接下來極端天氣是否還會持續?胡嘯分析,今年汛期極端天氣仍然頻發或旱澇格局呈現“北澇南旱”特徵:北方降雨呈現偏多趨勢;南方則可能面臨高溫伏旱,長江中下游需警惕“旱澇急轉”。值得注意的是,全球變暖背景下,強對流能量積聚更易觸發短時極端天氣,公衆需強化防災意識,切莫因“似曾相識”而放鬆警惕。

“今年夏季,還會出現如局地和較大範圍的高溫熱浪,乾旱、暴雨等,也可能是如高溫熱浪和乾旱同發的複合災害,也不排除其他類似大風、冰雹等形式的天氣過程。”王澄海提醒,各方應加強監測,制定應對各種災害的預案,防範災害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