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今年中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將多發強發

新京報訊(記者張璐)6月25日是2025年“全國低碳日”,全國低碳日主場活動在浙江杭州舉行。活動現場發佈了《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4)》。報告顯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預計2025年中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將呈多發強發態勢。

《中國適應氣候變化進展報告(2024)》顯示,2024年爲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熱年份,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前水平高約 1.55℃,首次超過 1.5℃溫升紅線。在全球變暖和厄爾尼諾事件的共同影響下,中國氣候狀況總體偏差,暖溼氣候特徵明顯,雨澇災害突出,多地發生破紀錄或造成嚴重災害的高溫、暴雨、颱風、寒潮、強對流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給中國帶來嚴重不利影響,亟須全面提升氣候適應能力。

在6月25日生態環境部召開的例行新聞發佈會上,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裴曉菲表示,2024年,各有關部門和地方在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自然生態系統、經濟社會系統、區域格局和保障機制建設等方面持續推進適應氣候變化重點工作並取得實效。截至目前,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已印發實施省級適應氣候變化行動方案,39個試點城市積極探索深化氣候適應型城市建設。

同時,我國積極響應聯合國“全民早期預警”倡議,生態環境部、中國氣象局聯合發佈《早期預警促進氣候變化適應中國行動方案(2025-2027)》,並啓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早期預警旗艦項目,爲其他發展中國家提高早期預警和適應氣候變化能力提供支持。

報告顯示,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預計2025年中國氣候年景總體偏差,暴雨洪澇、高溫熱浪、強對流天氣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總體將呈多發強發態勢,氣候變化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產生活安全造成的風險將更爲顯著,適應氣候變化形勢更爲嚴峻。下一步,將進一步提升氣候變化監測預警和風險管理水平,持續提高自然生態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不斷加強經濟社會系統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穩妥推進重大戰略區域和重點脆弱區域適應氣候變化工作,有序完善財政、金融、科技支撐保障機制和配套政策,大力加強適應氣候變化科技支撐,加快推進適應氣候變化能力建設。

編輯 張牽

校對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