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胰臟癌 雞尾酒化療助縮小腫瘤

北榮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治醫師姜乃榕。(姜乃榕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北榮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陳明晃。(北榮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癌王」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根據衛福部最新死因統計,2024年共奪走2970條人命。由於症狀不明顯,難以發現,許多人一確診就是晚期,無法開刀,且對某些治療藥物反應不佳,被稱爲標靶或免疫治療的沙漠。爲提高腫瘤縮小的比例,可使用雞尾酒式化學治療的方式,結合3~4種化療藥一起使用,以臺灣人適合的比例和劑量組成,能降低副作用,提高腫瘤縮小的比率後再開刀。

北榮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治醫師姜乃榕指出,胰臟位在後腹腔,症狀多是腰痛,易被忽略,大多是等到黃疸或體重減輕出現才就醫,此時腫瘤往往已長到一定大小。隨着國人對健康檢查的觀念提高,加上衛教資訊普及,近年已慢慢有早期的胰臟癌患者被診斷出來。

姜乃榕說,雖然國際上目前有核可的胰臟癌標靶治療,但僅有特殊基因變異的人才適用,臺灣人的比率小於5%,也沒有健保付,所以若願意參加臨牀試驗將可用到新藥,增加治療機會。標靶治療或免疫治療搭配上化療一併使用,可能會有加成的效果,也是目前臨牀試驗上常使用的用藥組合。

至於「隱藏版癌王」膽道癌,姜乃榕說,雖然化療用藥種類和胰臟癌相似,但其對標靶藥或免疫治療較有效,最近連續3年都有新增藥品給付。爲避免膽道癌上門,必須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避免抽菸及酗酒,還要控制體重。若經常出現膽囊發炎、膽結石或是B肝帶原者,就要特別留意,定期就醫檢查。

對於死亡率僅次於胰臟癌的胃癌,北榮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主治醫師陳明晃說,亞洲人胃癌多與飲食習慣、幽門桿菌有關。吃不新鮮、油炸、醃漬的食物會有風險,而糖尿病、肥胖、胃食道逆流、愛喝酒的人,也易罹患。

陳明晃表示,目前健保給付2、3期的胃癌患者術後接受輔助化療,可減少13%複發率,增加10%存活率。民衆別小看10%存活率,這意味着10個人中,有1人不會復發。目前藥物已進展到第4代,副作用比過去少,少部分的人會有皮膚變黑、腸胃道不適、皮膚紅疹、眼睛乾澀等問題。

病患若擔心副作用,只需要把藥物劑量調整就能解決。陳明晃提醒,年紀大的患者,若身體硬朗、生活能自理,沒有道理不讓他們活到100歲,可持續接受治療,只要好好溝通調整藥物、小心副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