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華爲靳玉志:世界上根本沒有免費的東西
來源:市場資訊
(來源:第一財經資訊)
去年北京車展,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華爲乾崑首次在媒體面前公開亮相。此後,靳玉志和華爲乾崑,這兩個華爲汽車業務的核心不斷從幕後走向臺前。
近段時間以來,華爲輔助駕駛業務快速擴張,和車企合作的“緋聞”不斷,包括寶駿、零跑、紅旗等,在行業內熱度不斷攀升。智駕行業內流傳着“地大華魔”的說法,即頭部企業有四家,分別是華爲、Momenta、地平線、大疆。
在搭載華爲乾崑智駕車輛達到100萬輛,以及華爲ADS 4即將大規模上車的節點,近日,靳玉志接受了包括第一財經在內的媒體採訪,首次深入談到了華爲車BU與車企多樣化的合作模式、華爲乾崑業務的未來的發展規劃,以及智能輔助駕駛行業的最終路徑等話題。
靳玉志稱,華爲車BU與車企的合作模式包括部件、單智(智艙和智能輔助駕駛其一)、雙智(智艙和智能輔助駕駛兼具)、全棧等多種模式。按照順序,華爲和車企的合作不斷加深,華爲車BU實現從IPD到IPMS整個全過程“陪跑”車企,從產品定義到設計,到製造,再到最終的營銷。
現在輔助駕駛技術路線發展特別快,不少車企將未來技術路線押注在VLA(視覺語言動作模型)上,但華爲乾崑卻並不完全認同。靳玉志表示,華爲乾崑不會走向VLA的路徑,而是更看重WA(World和Action)即通過聲音、視覺,甚至觸覺等信息輸入直接控制車,“這纔是終極方案。”
至於輔助駕駛功能包該不該免費的問題,靳玉志認爲,世界上根本沒有免費的東西,羊毛沒出在羊身上,“羊毛出在豬身上”,只是我們轉移了支付方式。
以下是靳玉志在接受第一財經等媒體採訪的內容。
華爲車BU:從IPD到IPMS全過程“陪跑”車企
問:爲什麼在華爲智駕基礎上再推一個乾崑智駕?
答:華爲logo不能在車上貼着,起一個“乾崑”的名字好貼在車上,就這一個原因。
問:華爲車BU乾崑智駕現在要匹配一款車型,一般要花多長時間?
答:其實最快的話,大概在6~9個月。
問:奧迪是華爲智駕合作的唯一一個外資品牌,未來這方面有什麼打算?
答:奧迪是第一個,肯定不是最後一個,我們肯定還會有第二家、第三家,都在路上。
問:華爲乾崑智駕的商業化的目標是什麼?
答:我們沒有非常明確的商業化目標,我們不在意是不是今年當期盈利,我們總有一年會當期盈利,也總有一年實現累計盈利。只要我們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堅持以用戶爲中心,堅持長期主義的投入,這些商業結果是自然而然的,如果只盯着商業目標,往往適得其反,最終還不見得能達到這個結果,還走不遠。
問:華爲乾崑和車企深度全棧合作模式的原因是什麼?在產品設計、產品定義和營銷上,華爲車BU怎麼給車企做深度賦能?
答:華爲車BU與車企深度全棧合作的原因是我們很多車企,特別是央國企,本身車輛製造能力非常強,但在前端和後端上需要加強,而華爲在IPD或者終端方面,都有非常成功的經驗。華爲在給車企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的時候,一些車企也在積極轉型,很多車企在學習開發華爲IPD流程以及上市的IPMS流程。
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考慮能不能找一個品牌,實現從IPD到IPMS整個全過程“陪跑”,從產品定義到設計,到製造,到最終的營銷,我們沿着這個流程,陪着車企賦能車企,不僅僅是智能化的賦能,在整個產品定義,沿着流程陪跑,給予車企更深度的賦能。
智駕行業:華爲認爲VLA不是終極方案
問:現在輔助駕駛技術路線發展特別快,有一些車企認爲VLA是長期技術路線,華爲怎麼看?
答:技術路線有不同的選擇,比如自動駕駛方案要不要帶激光雷達,也在業內有不同看法。VLA的全稱是Vision-Language-Action,直譯爲視覺語言動作,它不直接控制車輛,而是先把路況轉化爲語言信息,再通過語言大模型控制車。
我們不會走向VLA的路徑,我們認爲看似取巧的路徑,並不是最終走向真正自動駕駛的路徑,我們更看重WA(World和Action),省掉了Language這個環節,就是說通過Vision,比如聲音、視覺,甚至觸覺等信息輸入直接控制車。目前看起來這個路徑非常難,但是我們認爲這是終極方案。
問:放眼未來幾年,全球範圍內真正具備L3、L4實力的玩家可能剩幾個?
答:最終自動駕駛玩家的數量不確定,但應該會越來越匯聚。幾年前我進這個行業時,像今天的具身智能一樣非常熱鬧,廠家非常多,但現在已經減少了很多,預計還會進一步減少。因爲未來技術路徑無論是走向端到端還是更進一步的世界模型,都極大程度依賴於數據驅動,數據驅動本質上拼的是數據量、算力、算法,那時候公共的智能化平臺對這個行業非常重要,因爲單獨一家的投入是不划算的。
問:相對於智艙,智駕的差異化會比較低,未來競爭整個溢價方面,會不會往下走?
答:對於今天輔助駕駛也好,未來自動駕駛也好,本質上是提供一個數字司機,它追求的是零事故零傷亡,因爲追求的目標是一樣的,很難說它有差異化。至於溢價,是取決於用戶認爲你值不值這個錢,這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
問:對於輔助駕駛功能,當下有的車企是免費送,有的則是要收費,怎麼看這種現象?
答: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免費的東西,我們看到的互聯網某些服務免費,但其實是以另外一種方式收費,比如廣告,所以俗稱“羊毛出在豬身上”。本身有巨大的研發投入的東西,是不可能免費的。現在提供免費輔助駕駛功能的車企,要麼已經將價格含在車價裡了,要麼能力提升了未來再收費。
消費者購買輔助駕駛功能包,看似是一次性的行爲,但是在未來車輛的整個使用週期中,企業都要一直迭代、維護,需要長期持續投入。從未來持續健康發展角度看,輔助駕駛功能包定價高可以保障消費者後續使用體驗更好,使用週期更長;而初期買了很便宜的東西,用了兩三年就不能用了,其實更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