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爲什麼一直出事?資本從來不會在沒有價值的東西上浪費時間
我問你個問題,你有沒有發現,最近網上一提到宗馥莉,就是一波又一波的熱搜?不是內鬥,就是人設崩塌。可問題是,她到底做錯了什麼,能讓這麼多輿論一窩蜂地撲上去,一次比一次狠?
我查了下時間線,從2024年底開始,宗馥莉的名字就沒怎麼離開過熱搜。
先是她在一次公開會議上強調要去宗慶後化,說要重構哇哈哈的品牌思維,這句話說出來沒兩天,就有人在社交平臺翻出她早些年接班失敗的舊賬,說她沒有經營能力,只會炒概念。後來她團隊緊急刪帖公關,效果卻適得其反,更多細節被扒出來:比如她2017年短暫出任哇哈哈總經理只做了不到一年就閃辭,比如她想推動改革被父親宗慶後否決,比如她想用潮牌思維重塑飲料業務,結果銷量沒提升,反倒傷了傳統渠道的心。
這些事本身沒多大問題,企業二代嘗試創新不被接受,誰都有可能。但問題在於,宗馥莉是宗慶後的女兒。
這就不是普通的代際矛盾了,而是一起資本看得見、算得清的劇本。
宗慶後2024年去世,沒留下完整的股權安排,外界早就開始盯着宗馥莉接班這事。哇哈哈雖然不上市,但它是國內最大規模的飲料企業之一,年收入在2022年超過510億元(來源:哇哈哈官網財報)。哪怕是現金流,也是一座金礦。宗馥莉作爲唯一顯眼的接班人,一方面有繼承權,另一方面也處在資本圍獵的中心。
這時候,只要她還在哇哈哈,她就不是個體。
她是傳承失敗的象徵,是舊體制終結的倒計時按鈕,是一塊懸着的大肥肉。
資本當然不會在一個毫無價值的人身上花功夫。你說她一直出事?其實不過是她還沒被榨乾的表現。真正沒價值的人,壓根不會有媒體寫她,不會有KOL花時間帶節奏,更不會有人半夜寫劇本說她還有私生兄弟。
資本的耐心不是無限的,但它的算盤一定精。
我有點納悶,爲什麼輿論從來不說宗馥莉要接管的到底是怎樣一個攤子?哇哈哈的經銷商體系,建立在高度封閉的利益捆綁上。幾十年來都是靠線下批發、線下鋪貨,幾乎不接觸線上零售。而這套模式在2023年開始迅速失效,僅飲料行業內,元氣森林線上渠道的營收增長高達67%(來源:字節電商行業數據報告),而哇哈哈同期增長率不到4%。
這意味着,宗馥莉即使真的什麼都不做,也要爲結構性衰退買單。
她沒有時間慢慢轉型,也沒有餘地慢慢改錯。一出手就被盯上,一改革就被說背叛家族傳統,媒體鏡頭拍她表情嚴肅就解讀成壓力過大接近崩潰。
我看她不是出事太多,是能被利用的節點太多。
就連宗慶後有私生子這種本該被一笑了之的八卦,都有人嚴肅推演出一套遺產重分劇本。哪怕是假的,也能造成真實的動搖。
我試着翻了下宗馥莉的公開採訪,她說得最多的一句話是我沒得選。她不是謙虛,她是真的沒得選。
她不能辭職,她不能退場。因爲她一旦放棄控制權,哇哈哈不再姓宗,可能就徹底變成誰都叫不出名字的資本工具了。
從這個角度看,輿論對她的追殺不是源於她的失誤,而是她還握着那把鑰匙。
還有一點值得注意:她試圖推進股權多元化改革,在2023年提到未來不排除引入戰投。這話一出,內部就有動盪。她想把哇哈哈送進資本市場,換流動性,也換未來。
但這種話說出來,就是信號。
資本市場一旦聞到股改引戰退出機制的氣味,就知道這門生意開始變現了。
你以爲是她在找變革的機會,其實是她暴露了自己還沒徹底站穩。
她越表現出主動改革的姿態,就越暴露出她的無力感。
她想改革,是她的錯嗎?不是。但資本不看你有沒有錯,它只看你什麼時候被榨乾。
就像現在這場聲勢浩大的輿論追打,誰在組織、誰在擴散、誰在精準引爆,其實都可以查,但沒人想查。
因爲她還在哇哈哈一天,這樣的風波就會不停翻新出場。
你說,她爲什麼總出事?
要是她哪天真成了普通人,也許就沒人再提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