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玉志:華爲乾崑WA路徑是拋棄VLA“語言柺杖”的終極革命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爲本站汽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站汽車8月29日報道 上海嘉定試車場內,一輛搭載四顆激光雷達的享界S9正在進行極限泊車測試——當系統識別到車後懸垂的消防栓與異形障礙物時,自動修正軌跡避開風險。這一幕恰是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口中“安全至上”的具象化表達。

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

“這不是一場商業豪賭,而是十年技術沉澱的必然。”8月22日,靳玉志首次披露關鍵里程碑:截至今年7月份,搭載華爲乾崑輔助駕駛系統的車輛突破100萬輛,激光雷達發貨量超100萬臺,輔助駕駛累計里程達40億公里。更值得玩味的是,實現當期盈利的華爲車BU,卻未設定具體商業化目標。

到今年8月底,共有28款與華爲合作的車型上市,其中包含“五個界”和阿維塔、深藍、嵐圖、猛士、傳褀、方程豹、奧迪等品牌。

“盯着盈利刻度,反而會偏離航向。”靳玉志摩挲着用了五年的Mate40手機舉例,“就像這部手機,初始投入看似高昂,但五年日均成本僅4元。”他身後的屏幕上滾動着28家合作車企Logo,從嵐圖、阿維塔到奧迪,從國產新秀到傳統豪強,售價區間橫跨15萬至百萬級,技術賦能。

當行業熱議VLA(感知語言行爲模型)能否實現L4級自動駕駛時,靳玉志給出犀利論斷:“VLA將視頻信息轉化爲語言token再控車,如同讓人先寫作文再跑步。”華爲選擇的WA(世界行爲模型)路徑更爲激進——直接通過視覺、聲音、觸覺等多模態信息控車,跳過語言轉換環節。

基於WA架構開發的WEWA模型,即將在ADS 4上部署。這就像嬰兒學步,人類並非先理解“地面摩擦力”的概念才行走,而是通過觸覺反饋直接調整步伐。

針對“堆料撐溢價”的質疑,靳玉志展示了用戶來信:某車主春節回鄉演示輔助泊車,系統未識別農田負向地形,車輛倒栽進深溝。“後向固態激光雷達的誕生,就源於這類血淚教訓。”

在尊界S800上,四顆激光雷達構成探測矩陣:

· 前向激光雷達識別200米外障礙物;

· 側向固態激光雷達捕捉“鬼探頭”電動車;

· 後向固態激光雷達專攻懸空障礙與負向地形探測。

自此,雨天AEB觸發精度因此提升60%,安全沒有性價比,只有生死線。

當被問及7萬元選裝費是否過高,靳玉志以“麪包哲學”迴應:“宣稱免費的輔助駕駛,本質是限時體驗、車價分攤或把用戶當測試員。”他拆解成本結構:ADS系統年均迭代12次,十年研發投入超200億。“用戶買的是持續進化的安全感,就像僱傭終身學習的專職司機。”

這種全生命週期理念同樣灌注於鴻蒙座艙。現場體驗中,揮手開關車門、方言指令操控等功能的背後,是華爲對“軟硬件耦合”的偏執。“部分車企拆解系統降本,如同讓西醫開中藥方,”靳玉志直言,“拼湊的系統終將重蹈NFV通信架構的覆轍。”

未來圖譜:2028年的無人貨運走廊

隨着WEWA模型落地,華爲公佈三年攻堅計劃:

· 2026年實現高速L3級能力與城區L4試點;

· 2027年啓動無人幹線物流測試;

· 2028年構建規模化無人物流網絡。

!!

以下是本站汽車等衆媒體與華爲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靳玉志的現場交流記錄,內容經編輯:

提問1:關於ADS,當前輔助駕駛技術路線迭代迅速,部分車企認爲VLA(感知語言行爲模型)是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終極路徑。請問華爲如何看待VLA的技術進程?未來全球具備L3/L4級能力的企業預計留存多少家?

靳玉志:走VL採用VLA路徑的企業,本質是將視頻信息轉化爲語言token進行訓練,再轉換爲車輛控制指令。屆時,多級信息轉換存在效率損耗與精度侷限。

華爲堅持WA(World Action)技術路線,通過視覺、聲音、觸覺等多模態傳感數據直接驅動車輛決策,實現感知與執行的端到端閉環。該方案雖技術挑戰更大,但符合自動駕駛的本質邏輯。

第二個作答,實現高級別自動駕駛的企業數量必然高度集中。參考具身智能領域發展軌跡:五年前參與者超百家,如今僅存個位數玩家。數據驅動時代,算力規模、算法效能與數據質量構成核心壁壘。公共智能化平臺將逐漸成爲行業基礎設施,因單家企業獨立投入不具備經濟可持續性。國內多元算力芯片生態的興起,實爲英偉達禁售背景下的被動應對策略。

提問2:關於HUAWEI SOUND的提問,過往豪華車都會與柏林之聲、寶華、哈曼卡頓這些歷史悠久的音響品牌攜手打造豪華音樂空間,如今智能汽車時代是否改寫行業規則?例如HUAWEI SOUND勢頭非常強,對於聲學、豪華座艙新體驗有哪些新思想,請您分享關於數字座艙體驗層面,華爲的優勢和思考?

靳玉志:我們不用太迷信既定過往的品牌。相信你在體驗過尊界S800的非凡系列音響後應該會有不錯的印象,HUAWEI SOUND有非凡系列、卓越系列、活力系列,你體驗的非凡系列,你會發現它體驗效果非常好,實際上它一定程度上對標的柏林之聲大柏林效果,在數字智能體驗方面已經實現了超越。

比如空間音,那它背後原因是什麼?一方面是我們硬件,都是自己做的,包括功放、算法處理,更重要的是我們和傳統音響廠家最大的不一樣是,我們通過數字化的處理以及AI的處理,提升音響效果,而過去是在德國音響實驗室看到過去爲了效果做巨大無比的,通過喇叭做成什麼樣的形狀,通過這樣的形狀,它靠物理的形狀設計,尺寸的設計,形態的設計達到音響的效果,那它是一種模擬時代的設計方法。而我們是通過數字化,AI的方式,通過算法調教音箱,我們是這個時代提升音質的效果,這是不一樣的解決方案。

我也在德國和丹麥的音響專家做過交流,他們歷史上都是做模擬的,後來都是在研究數字的方式、AI的方式,解決過去傳統上要用很大的空間部署才能達到這種音響效果的能力,他們是相信這個,所以才創新,做這個事情,這是和過去傳統做音響最大的區別。

簡單地比喻,從一個模擬的時代到了數字的時代,這樣的變化。我們過去大家日常用的電視機,最早黑白的,而且是一個電子管掃射的方式呈現,走向數字時代是什麼樣的?液晶的方式,我們電視尺寸更小了,成像效果更好了,音質也更好,這個例子就能理解,從模擬時代走向數字化時代的時候,電視機是這樣的變化,未來音響什麼變化,這恰恰我們的優勢所在。

提問3:博世提出用戶付費模式才能構建良性商業循環。這是否會導致華爲高階系統與友商平價方案長期並存?

靳玉志:首先我認爲,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免費的東西,我們享受到的看似免費的服務,其實它的商業模式是從另外一個方式收費了,比如通過廣告或者其他形式,這就是俗稱的“羊毛出在豬身上”,羊毛沒出在羊身上。這實質上是支付方式轉移了。

第二,關於最終的定價,現在有一些主機廠宣傳,提供免費的輔助駕駛,要麼就是在限定的幾年裡免費,要麼就是輔助駕駛的價格已經包含在車價裡了,要麼做得不夠好,把用戶當作實驗品,等將來能力提升了再收費,主要是這幾種形式,除此之外,天下哪有免費的麪包。

第三,關於您說的定多少價,這肯定是合理的。因爲輔助駕駛功能賣給消費者,這看似是一次性的行爲,但是未來整車的整個使用週期中,輔助駕駛供應商要一直迭代、維護、OTA,這不可能不投入成本。

以華爲爲例,從ADS 1升級到ADS 4,再到未來的ADS 5,這是大的版本迭代,每年中間還有細微的升級迭代。過去用戶買了車以後,除非要保養纔去4S店,而現在買的是常用常新的車,隔一段時間就能收到推送,讓車變得更安全,讓用戶有更絲滑的服務體驗,這裡都是有投入的,而且是長期持續的投入。

買ADS最初版本的人,到現在,華爲每年都在給他迭代升級,而且我們從一開始就有對軟件、硬件有生命週期管理的概念,所以用戶買的第一套硬件,到現在都能升級。而有的用戶買的車的硬件,用了兩年以後就沒法升級了,看起來便宜,甚至是免費的,但過兩年用不了了,只能不要了。

這意味着一個好的產品,一定是一開始就設計好了,未來能夠持續迭代升級的,用戶初期買得貴,但是用的時間更長,體驗更好,折算下來它的成本並不高。

提問4:華爲智駕系統搭載激光雷達數量持續增加,這是否屬於溢價策略?

靳玉志:本質上,華爲是爲了更安全,才增加傳感器的配置。我們追求是的零傷亡事故,但凡能提升安全性的,我們認爲都值得投入。就像尊界S800除了前向激光雷達,我們還增加了兩個側向、一個後向的固態激光雷達。

拿後向固態激光雷達來說,我們是爲了泊車更加安全才增加的。後面原本是有攝像頭的,還有超聲波雷達,但超聲波雷達精準度沒有那麼高,攝像頭是靠訓練學習才能判斷,這是不是障礙物。而且,攝像頭拍出來的照片是平面的,沒有縱深信息,沒有具體信息的概念。

比如車後的牆上掛的是它不認識的水管,還是從牆上伸出的一根長長的管子,攝像頭沒有學習過的話,是判斷不出來的,這樣一來,倒車肯定會撞上去。我們以前泊車就遇到過這樣的情況。

增加了後向的雷達,系統精度能達到釐米級,從而系統能判斷後面是否有障礙物,避免產生剮蹭。

我們還有一些倒車場景倒車。比如買了一輛新車後,春節回農村,向親戚展示自動泊車,結果後面是農田,開到了農田裡。

這說明系統對縱向的識別也有問題。有了固態激光雷達,縱向角度上,系統能探索到這是一個坑,倒車就不會倒進田裡。

這些需求都是客觀存在的,增加配置,也是由用戶的使用場景裡面驅動而來,並不是刻意增加。本質上華爲還是從用戶場景出發,從用戶需求出發,我們的追求就是,無論泊車還是城區,亦或高速,輔助駕駛都要更加安全。其他的都是猜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