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龔曉峰:從高估值到高產值 揭秘深圳獨角獸“雨林法則”
南方財經記者 吳佳楠 深圳報道
近期,預示着城市未來的獨角獸企業在深圳逐漸嶄露頭角。
就在胡潤全球獨角獸榜單官宣深圳爲國內獨角獸企業增長最快的城市之後,深圳又憑藉新晉獨角獸企業數量,繼續蟬聯《GEI中國獨角獸企業研究報告2025》(簡稱《報告》)中的全國增量第一位置。
根據《報告》,2024年中國獨角獸企業372家,其中,深圳獨角獸企業42家,總估值1599億美元,平均估值37.1億美元;新晉獨角獸企業13家,數量全國第一,佔全國新晉獨角獸企業總量的四分之一。在“北上深廣杭”五個城市中,深圳是唯一一個獨角獸數量有增加的城市,而且是大幅增加。
如何評價深圳獨角獸企業的表現?獨角獸企業代表着深圳怎樣的現在與未來?深圳大學粵港澳大灣區新興產業發展研究院院長龔曉峰是深圳市瞪羚、獨角獸企業評價委員會委員之一,參與了《報告》中獨角獸企業的遴選工作。
龔曉峰在接受南方財經、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苗子”企業很多,形成了獨角獸梯次培育的創新活躍生態,聚焦的硬科技領域推動產業新舊動能轉換。在這樣的創新體系中,以企業創新爲主體發揮重要作用。未來深圳要形成獨角獸“雨林法則”,爲獨角獸企業提供新技術、新產品迭代機會,讓企業從高估值轉向高產值,引發更多獨角獸企業的爆發式成長。
南方財經:這次發佈的獨角獸報告,釋放出哪些信號?深圳獨角獸具備怎樣的特性?
龔曉峰:深圳是創業比較活躍的地方,“苗子”也很多。目前,深圳已累計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025家,擁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1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5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爲2.1萬家。上榜的獨角獸企業,也是深圳成千上萬家企業的代表,這些企業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經過幾十年的培育和篩選,逐漸成長爲行業佼佼者。
從數量看,深圳獨角獸企業數量僅次於北京、上海,新晉數量全國第一。從屬性看,深圳獨角獸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突出,科技型企業賽道屬性明顯,企業擁有的授權發明專利數量在全國城市領先。這一方面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結果,另一方面進一步突出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這些企業大多分佈於集成電路、機器人、智能製造等新興產業賽道,這些行業都是兩位數的增長,今年上半年集成電路產業增長達到16.9%,說明深圳在當下的產業轉型升級上取得較大成效。
此外,深圳形成了獨角獸梯次培育的創新生態,既有超級獨角獸上榜,也有不少潛在獨角獸正在發力,這些企業在產業新舊動能轉換中發揮很大作用。事實上,獨角獸成長過程中也需要“雨林法則”,在創新資源上,創新平臺與研發投入爲企業構築起技術高原;在人才體系上,科技型企業家領銜的科技人才形成金字塔結構;在金融資本上,創投基金的管理規模構成資本雨林,由此形成的技術、人才、資本的相互循環形成化學反應,推動獨角獸萌芽孕育的生態。
就深圳來說,這裡不僅有創業者、還有風投資本,現在也有大量科學家在這裡集聚。獨角獸是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的組合,這樣的組合容易誕生優秀的獨角獸甚至是超級獨角獸。
南方財經:深圳新晉獨角獸數量,爲何能實現全國第一?
龔曉峰:深圳的創新生態和機制是企業發展的基礎,這種文化不僅鼓勵創新,還包容失敗,爲創新者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深圳的科技創新呈現出“6個90%”現象:90%以上的創新型企業爲本土企業、90%以上的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的研發資金來源於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出自於企業、90%以上的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來源於龍頭企業。這種以企業爲主體的創新模式,使得深圳在傳統產業尚未完全衰退時,就開始培育新動能,實現了新舊動能的接續發展,形成了梯度培育各類企業的良好局面。
在這樣的創新體系中,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深圳的創新體系不僅注重技術研發,更強調市場應用,以應用促發展,以場景促發展,包括現在的人工智能、機器人、低空經濟、新能源等產業的落地。這種以市場爲導向的創新模式,滿足新需求,優化新供給,使得深圳的企業能夠快速響應市場變化,抓住市場機遇,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實現產業化發展。
從獨角獸企業的數量增多和賽道佈局可以看出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5週年來的持續努力。尤其是近年來,國際形勢複雜多變,但深圳的企業沒有被困難嚇倒,而是將問題轉化爲機會,主動出擊,化危爲機。許多企業通過自主創新,突破了西方技術封鎖和打壓,實現了關鍵技術的自主可控,深圳企業不僅在國內市場佔據優勢,還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儘管深圳過去在大院大學大所方面相對薄弱,但當前深圳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發展,正在補齊短板,提升整體創新能力。總的來說,深圳獨角獸企業的創新成果是改革開放創新綜合的結果,是有效市場與有爲政府相結合的結果,是大中小企業共同發展的結果,也是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推進的結果。
南方財經:深圳接下來如何發力培育更多的獨角獸企業?
龔曉峰:獨角獸企業崛起的關鍵在於人才。從榜單中,可以看出獨角獸企業創始人碩博比例超9成,大多畢業於海內外知名院校,可見企業發展對專業深度和創新能力的高要求。有如“清華系”創始人在深圳創辦的企業主要集中在半導體與集成電路,如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精密儀器的龍華創立了飛驤科技,“麻省理工系”的創始人創辦的企業集中在醫療領域,比如麻省理工學院機械工程學院博士歐國威創辦了手術機器人企業康諾思騰。
這些企業大多聚焦前沿技術,而前沿技術的發展靠的是智力,是以人爲本,因此人才的引領作用至關重要,必須充分調動人才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要打破那些不利於人才發展的制度藩籬,探索創新,充分調動各方面人才的積極性,從而推動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發展。
而要吸引全國乃至全球的創新型人才和企業,讓他們願意來並且留得住,這就需要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形成所謂的獨角獸“雨林法則”。在“雨林”中,一個企業的發展需要陽光、雨露、發達根系、肥沃土壤以及優質種子,還需要城市的精心呵護。深圳有許多估值很高,甚至高達幾百億、幾千億的企業,要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營造“雨林法則”下的創新生態,助力這些優質企業健康快速成長,讓高估值儘快轉化爲高產值,推動經濟結構優化。
此外,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創新和盈利。摒棄“搞錢文化”的偏見,遵紀守法地賺錢是合理的。鼓勵各類人才在遵紀守法的前提下追求財富的同時,要強調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作用,市場主體在法律允許的範圍內應有更多自主性。對於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不能僅用管理的思路去對待,而要以發展的思路去引導。
未來,深圳的獨角獸企業有望實現更大的增長。畢竟對於獨角獸企業來說,除了資金之外,最缺乏的就是應用場景和市場。近年來,廣東大力推動應用場景創新,深圳也在全市範圍內積極探索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應用場景,有如前海已經建立了粵港澳大灣區場景創新中心。深圳要在國內外打造各類應用場景,爲全國轉型升級提供深圳方案和產品。如果能緊緊抓住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和千家萬戶的機會,把國內外潛在的市場變成新技術、新產品應用和迭代的機會,將極大加速獨角獸企業的跨越式發展,並可能引發更多企業的爆發式成長,深圳有可能再創新輝煌,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現代化產業體系樹立新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