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永平:要想搞懂自己不擅長的東西往往沒有那麼容易

生活中,常見兩種策略,

1、發揮自己長處的策略

2、提高自己短處的策略

一般來講,讓你提高自己短處、彌補自己短處的——通常是想把你當作一個工具,工具的短處越少越好的。

這是教人打工的。

而教人做老闆的。——則是應該選擇發揮自己長處的策略,但也不是不管自己的短處,而是通過與人合作的辦法——借用他人的長處,避免自己發揮自己的短處。

也即通過形成一個集體的形式,來使個人之長成爲集體之長。通過吸收個人之長彌補個人和集體之短。

長處,是會越用越長的。——直至超過了絕大多數人。

而短處——如果這個短處導致了自己的失敗,這種失敗最終會使自己的其他長處越來越短。——所以,短處,更好的策略是——通過和人搭配來解決。

投資時,當你瞄準長時間、大空間的機會時,對機會數量的要求就比較低了——也即——能看懂的東西就已經能夠讓你足夠忙和得到足夠回報了。

1、當然,如果你瞄準短時間、小空間的機會,那就需要遠遠多的多的機會。

2、而價值投資追求的是10年級的機會,追求單一大幾倍到十幾二十幾倍收益的機會。

另一方面,所謂看懂——只是把握上的、只是認知上的,這個認知的正確性,還要跟現實相比對、和目標公司的實踐相印照的。所以,還要花大量的時間來跟進和檢查確認的。

這種跟進和檢查確認——是隨時隨地,是無時無刻的。

比如,段永平買進雅虎之後,博客上發的多是雅虎的內容。段永平買進蘋果後,雪球上發的多是蘋果的內容。

這是跟進的一種反映。

所以說——能夠讓你足夠忙了。

如果買了之後,就不跟進目標公司,

1、不去檢驗公司的產品和服務。

2、不去跟進公司重要人物的發言。

3、不去跟進新技術新服務對公司產品和服務的威脅。

4、不去跟進自己買公司的理由——基於某種不變性,這種不變性是不是真的不變、不受其他東西的影響。

那是——很危險的!

在價值投資中,如果試圖擴大能力圈,則勢必要進入不懂的領域——也即行於未知,

1、一旦錯誤發生——損失的就是本金。

一旦損失本金——因爲損失的是百分比,而在賺回來,則意味着更大的百分比。比如,損失50%,就意味着要賺至少100%,這還不算貨幣貶值和存在銀行產生的利息的損失。

所以,

這在價值投資的行爲邏輯中,就尤其重要。——遠比在投機中不要虧錢的重要的多——價值投資對這條原則要更爲依賴。

這是因爲以下第2條原因造成的。

在投機中,通過嚴格的止損止盈規則,虧錢的影響並沒有那麼大。

2、錯誤的檢驗——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時間。

因爲正確的檢驗,也往往需要若干年的時間,也就意味着在多年的時間裡,正確和錯誤可能是無法檢驗的。

比如,段永平投資創維,在多年時間裡,都無法由市場驗證對錯,而要更多年,才由市場確認了這是一個正確的決策。

如果在價值投資中,設置了嚴格的止盈止損規則——比如,虧50%就得出掉——如果是這樣的規則,那麼不少價值投資,就要以止損出局。

在價值投資中,暫時性的虧50%不算是少見的現象,而是正常的現象。

而如果有止盈規則——那麼價值投資就根本無法賺到10幾倍、甚至上百倍的收益。

所以,止損止盈原則——在價值投資中是無意義的,在價值投資中,並沒有這個原則的一席之地。

所以,在價值投資中——擴大自己的能力圈——有巨大的風險、而不是一般的風險,但卻只有極少的利益。

所以,在價值投資中——不懂不做原則——就變得極其重要。——要遠比投機中的不懂不做要重要的多。

當你瞄準小空間、短時間的機會時,就需要擴大能力圈——這樣纔能有足夠多的機會。——比如,通過擴大資訊範圍、擴大自己的朋友圈的形式——以便拿到第一手的、最早的信息(以能提前埋伏),等等。——以增加自己對事情認知的確定性。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發現,

1、在投機中

2、在價值投資中

同一個原則,同一個策略——它們的權重在各自體系中是完全不一樣的。

所以,就需要,

1、用常識

2、用反面思維

來檢驗應該遵從哪個體系。

比如,不懂不做的反面——是動則有功。——這纔是真正厲害的,也即更符合常識。所以,價值投資的體系是一種更先進、更正確的體系。

所以,巴菲特說在投資中——常識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