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捲了,就去做自己擅長的事吧

請 問,你有沒有遇到過這種情況?

每過一段時間,就想換工作。我也想安定下來,好好發展,但工作實在太讓人疲憊,很難堅持。

工作做的越久,越找不到自己核心競爭力在哪。不想被替代,就只好卷加班時長,卷工作態度,特別難受。

怎麼辦?

恰巧,前段時間,我們劉潤讀書會直播間邀請到崔璀老師。她是優勢星球發起人、Momself創始人,著有《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場優勢》《職場晉升101》等暢銷書。

關於如何在職場晉升中,找到自己的優勢,應用自己的優勢,她有着深入的思考。關於職場上如何識人用人,利用好對方的優勢,打好協作,她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

聽完了她的分享,我有一個特別強烈的感覺:擺脫內卷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找到優勢,去做自己擅長做的事情。

爲什麼這麼說?又該怎麼做,才能找到優勢呢?

我把崔璀老師在書裡、直播中分享的一部分故事、思考、行動,整理了下來,分享給你,相信能給你一些啓發。

按照國際慣例,我們先從一個故事開始。

01 爲什麼我總想換工作?

有這麼一個人,你可以叫他小王。

最近幾年,小王有一個特別深刻的感受:太卷。卷得厲害,喘不過氣,又不得不卷。沒意思。

在這種“沒意思”裡,有的人選擇繼續堅持。反正也不知道要去幹嘛,先幹着吧。但小王鼓起勇氣,選擇離開。

離開就離開吧。一番波折,小王找到另一份工作。

起初,什麼都是新鮮的,上級也特別寬容,還會叮囑他不要加班,慢慢學習,不要心急。小王覺得好極了:這家公司大概和之前的不太一樣。所以,他一定要好好幹,認真幹,做出點成績來。

但接着,事情開始慢慢不對了。

隨着時間推移,上級逐漸沒有了耐心,要求也越來越多。小王也還沒完全適應,紕漏越來越多。

終於,在長久的煎熬之後,小王嘆口氣:算了。原來這家公司,和上家沒什麼不一樣,又是我一廂情願了。走吧。

到最後,你可能發現,小王好像一直在離開。他的履歷碎得可憐,短短三年工作時間,工作竟然換了5、6份。

根據BOSS直聘第三季度財報,公司營收同比增長36.3%,報告期內平均月活躍用戶數(MAU)達到4460萬,同比上漲37.7%;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的12個月內,付費企業數量達到490萬,同比增長32.4%。

求職平臺的數據向好,其實也在側面反映小王們的不容易。

爲什麼會這樣?崔璀老師說:

鄭雲端老師也說,職場競爭力的四維模型,包括知識、經驗,能力和動力。

我們往往用知識和經驗篩選簡歷,日常評價員工也往往集中在能力上,但動力這個關鍵因素,一直很少有人注意到。

你是否有動力做事,其實往往取決於你在做事的時候,是否在利用你自己的優勢。

用優勢做事,找到動力,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崔璀老師給我們講了個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叫做笛子。她曾經是一個“別人家的孩子”,被很多人羨慕,但她並不快樂。

爲什麼?

原來,笛子重點高校畢業,畢業就進了知名的會計事務所,待遇不錯,在很多同學、親戚、朋友眼裡,她就是傳說中“別人家的孩子”。

但她卻在一次又一次的工作會議中,被經理質疑,當面摔文件:這就是你做的東西!

笛子自己,也很困惑。

爲什麼同事們做起來表格,都是又快又好?爲什麼一份報表,同事們好像掃一眼就能看出問題,怎麼我看一遍,看兩遍,三遍,都看不出?

她不服氣。所以,她愈發拼命地加班,空閒時間也安排了各種學習,想要補齊短板。

報表自己看三遍看不出問題來,那就看五遍,看十遍。自己做的慢,那就加班做,熬夜做,通宵做。

可是,她越想努力做好,錯誤給她帶來的消耗就更大。終於,在又一次爭辯之後,笛子累了。

算了,就這樣吧。毀滅吧,不想幹了。最後,笛子還是選擇了離開。

然後呢?她去哪了?

說起來你可能很難想象。一個重點大學畢業,畢了業就進入高大上事務所工作的姑娘,現在在開一家中醫館。

發生了什麼?

原來,笛子在離職之後,一直也沒有提起精神來再去工作。兜兜轉轉大半年,她才重新提起精神,去試着上中醫課。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一年的跟診時間裡,笛子居然從來都沒有遲到過。哪怕是做一些照顧病人,刷罐子,洗地板這樣的雜活,笛子也幹得特別開心,特別起勁。

就這樣,在中醫館裡積累了幾年之後,笛子決定:自己也開一家中醫館。這一開,生意好得不得了。

她,就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縫隙”。

找到屬於自己的生存縫隙,就是選擇自己確定的領域,熱愛的領域,做這件事,能夠爲他人創造價值,爲自己贏得一片天地,哪怕它並不“時髦”。

所以,在這個大環境不斷波動,沒有了標準答案的時代,我們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生存縫隙。

因爲,那個縫隙裡,藏着你的優勢,和你的嚮往。

02 我只有缺點,哪來的優勢?

可是,我也有優勢嗎?從小到大,我一直沒覺得自己有什麼優勢,缺點倒是不少。

別怕。崔璀老師說:

什麼意思?我再給你講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女孩。

當時,她初入職場沒幾年,表現優異,被提拔爲主管,開啓了“管理者”這個身份。

可是,自己真的適合管理嗎?她打心眼裡這麼懷疑自己。

爲什麼這麼說?

因爲她敏感,溫和,一直處理不好“衝突”這件事。甚至,她連指出問題的時候,都會膽怯地把同事叫到小辦公室,單獨地,慢慢地告訴他。

可她的前輩們,卻不止一次告訴她,真正的管理者“應該”威嚴,“應該”不怒自威,“應該”氣場兩米八。

你應該強勢一點,再強勢一點。

好吧!於是,她決心找個機會,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領導力”。

恰巧,幾周之後,有位同事因爲粗心錯失客戶。機會來了!她剋制住自己慌亂的內心,牢牢記住上級的指點,勉強在開放的辦公室裡指責了他兩句。

還沒來得及苛責自己的慌張,這位同事馬上就反駁了回來。

當頭一棒。她幾乎完全愣住了,根本不知道如何處理。很明顯,這次試圖展示自己領導力的嘗試,失敗了。

怎麼辦?我也想威風八面,伶牙俐齒,可我真的做不到,怎麼辦?我是不是真的沒有領導力,也不適合做管理者?

於是,她陷入自卑和懷疑當中。直到幾年後,一位HR副總裁的一句話,才讓她停止了內耗。

這位HR副總說,你知道嗎?無數的同事來找HR的時候,都是帶着滿肚子委屈的。只有你的團隊成員不是,他們就事論事。這特別少見。

我想,不是他們沒有情緒,而是和你一起工作,他們的情緒會被你消解。大概,這就是你的管理特色吧。

這,不是你的問題,而是你的優勢啊。

這句話,擊中了她。對啊。原來這個真的不是我的問題。

我的共情力強,我敏感,所以我能夠更好地察覺到團隊成員的情緒,瞭解他們的狀態。至於在大會議室裡批評人,還是在小辦公室裡指出問題,這都只是形式而已。只要最後,團隊始終在往前走,能持續拿到結果,不就好了嗎?

這個故事,曾經真實地發生在崔璀老師身上。那個膽怯的年輕主管,也成長爲了勇敢的創業者。

一個人,可能是沒有優點和缺點的,只有“特點”。當你在做不同事情,身處不同場景的時候,你的“特點”外顯,這才變成了所謂的優點和缺點。

而這個特點,其實就是你的優勢,是你“本來的樣子”。

如果你敏感,內向,共情力很強,那麼和別人衝突,拒絕別人的請求,對你來說就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所以,如果你去做一些需要和別人爭論甚至衝突的崗位,比如說需要時時刻刻死盯合同的商務合約崗位,又比如說需要在工程現場大聲爭辯的工程管理崗位,那麼,這份工作對你來說,便無疑是酷刑。

但換個場景呢?如果你去做內容創作,寫短視頻腳本,去做產品呢?

你反而可能會如魚得水。

你會發現,自己幾乎不需要做什麼調研,僅憑感同身受,閉眼一想,就能12345列出用戶的痛點是什麼,難題是什麼,幾乎像是在用戶的家裡安裝了攝像頭。

爲什麼?答案還是因爲你敏感,內向,共情力強。

因爲足夠敏感,足夠細膩,所以你能感知到對方每一個細微的情緒,和情緒後邊的需求。

別抗拒,這就是你本來的樣子,是老天爺命中註定賞你吃的那碗飯。

你以爲的缺點,其實在背後可能藏着你的優勢。

而那些在深夜中,不斷出現的焦慮和自我懷疑,本質上,可能就是你在努力成爲“更好的自己”的時候,找錯了對象和模子。因爲那不是自己,那是別人。而你,幾乎永遠成爲不了別人。

好吧。原來,如果你一直不去做自己擅長的事情,社會、環境、甚至你自己,可能就會一直規訓你。

內向認真的人,被迫端起酒杯,說着不流利的祝酒詞;大大咧咧的人,不得不低下頭來,逼着自己坐在電腦前,一點點核對數據;開朗熱情的人,把自己摁在座位上,拿起問卷,一點點琢磨用戶的痛點;心思敏感細膩的人,舉着電話,一次又一次拒絕對方的要求。

但是,那些找到自己優勢的人呢?他們知道自己的節奏在哪,知道自己用什麼樣的方法,能把事做成。

技術專家拒絕沒有必要的酒局,專心研究自己的專利;金牌記者推開大門,和一位又一位企業家展開交流;管理者擺擺手,說就這麼定了,快速推進項目;手工博主打開攝像機,又開始了一天沉浸式的視頻錄製。

原來,努力和方向,真的可能需要有個先後順序。

選擇了對的方向之後,拿到成果,沒有那麼困難。

所以,如果你一直相信勤能補拙,咬牙努力,但結果一直不太如意的時候,你或許就應該稍微停一停,試着找找自己的優勢了。

03 如何找到自己的優勢?

那麼,具體怎麼找呢?

你可以向內求,認真地問問自己。

什麼意思?崔璀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另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的主角,叫做林曦。對於自己的工作,她特別焦慮,特別害怕。

怎麼回事?原來,她是一位剛剛產後復工的媽媽,在銀行負責貸款後審的工作。這個崗位,責任特別重大。並且,出了問題,追責機制要到林曦個人身上。

所以,林曦必須調動全身的精力和注意力,把頭埋到報表之中,認認真真地看數據是否有錯誤。按理來說,事情到現在,一切正常。

一個不錯的崗位,一份重大的責任。挺好的。

但問題,出現在林曦身上:林曦真的對數據,很不敏感。真的很不擅長分析資料。

這是一種什麼感覺?我想,很多人在讀書的時候,或者讀某些晦澀難懂的文件時,都有同感。

明明每個字都認識,但連在一起,就變成了另外一種語言。

你好不容易集中精神讀完這句話,但上句話你又給忘掉了。有時候,你感覺自己簡直像是在玉米地裡掰玉米的狗熊。走完了一大片玉米地,懷裡的玉米卻始終沒增加。

但你又清楚,自己絕不能出錯。因爲出錯的後果,你無法承受。

身處這種情況,林曦又害怕,又焦慮。但是,越焦慮,越害怕,效率就越低,工作就好像永遠做不完。有時候,明明都睡着了,但她還是會夢見自己還在對各種表單,睡眠質量越來越差。

後來,在崔璀老師團隊的幫助下,林曦慢慢理解了一件事:她沒有分析力的優勢。

對那些分析力很強的人來說,在繁雜的表目中抽絲剝繭,互相驗證,本身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但對她來說,這就是煎熬。

那麼,她在什麼方面有優勢呢?林曦的優勢,是行動力,是交往力,學習力,驅動力。

所以,她需要跑起來,動起來,不斷和人溝通,不斷組織一次又一次線下活動,認識新的人,瞭解新的事,創造屬於自己的價值。

最後,她選擇成爲一名芳香保健師。通過不斷舉辦芳香療愈工作坊,林曦體驗到了從未有過的幸福感。

故事說完了。或許,每個人都能從這個故事裡,看到自己或者身邊人的影子。

做一件事的時候,你到底是享受它,沉浸在其中,還是特別牴觸,怎麼努力也沒辦法及格,你自己一定心裡有數。

這個心裡有數,就是你找尋優勢時,最好的憑證和依據。

向內求,你就能找到答案。

那麼,有沒有什麼具體的方法?

有的。崔璀老師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叫“成功畫面法”。

什麼意思?

給自己5分鐘的時間,找個安靜的地方,坐下來,擺個最舒服的姿勢,調整好呼吸,然後默默地想一件事:五年之後,我正在工作。我在忙什麼?試着去找那個畫面。

找畫面的同時,問問自己:你高興嗎?愉悅嗎?如果答案是Yes,那麼你的愉悅感從哪來?你在哪?你的周圍有什麼?你身邊的人,又是誰?

在一開始,畫面可能有點模糊,不要緊。因爲只要你體會到了那個愉悅感,哪怕只有一點點,就好。仔細感受和體會那份愉悅感,感受隨之而來的寧靜,快樂,那種人生充滿希望的感覺,你的畫面,就會越來越清晰。

如果實在還是找不到,不要急。因爲這個愉悅感,多半來自於你過去做過的一些事情。種子沒有發芽,那是因爲還沒有到時候,你可能還沒有積累足夠多的人生體驗。

耐心地等,默默地嘗試,認真地做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

等到突然有一天,如果你在做某件事的時候,感受到了那份愉悅,感覺人生充滿希望。別懷疑,時候到了。

04 換個角度,老員工也能發揮新優勢

可是,組織呢?

如果員工們都想要發揮優勢,都要離職去做其它工作,組織怎麼辦?

別擔心。很多職位,只需要管理者換個角度,就能讓員工在不離職的情況下,依然能夠發揮出自己的優勢。

什麼角度?鏡頭轉到下一個故事主角,她叫做小黃。

小黃特別容易察覺到對方的感受,共情能力特別強,所以拒絕別人,對她來說要耗費很多能量,很難。

後果可想而知。任務越接越多,人越來越累,但都沒有太理想的結果。怎麼辦?小黃左思右想,鼓起勇氣找到上級,說自己的工作遇到了困難,特別苦惱。

但管理者們,沒有接住這份苦惱。

他們告訴小黃,說工作不應該有太多情緒。做工作不能太脆弱。這是年輕人都得經歷的一關。管理者們,沒有真正地尊重小黃,而是粗暴地讓小黃接受他們早就成熟的世界觀。

反正,不論怎麼說,在小黃聽來,這就是對自己的否定:你,不行。

委屈。失落。否定。種種情緒,一下子涌上心頭。於是,小黃就真的失去了溝通的慾望,走掉了。

這位小黃,就是崔璀老師的團隊成員之一。後來,他們爲小黃專門做了一份“優勢使用說明書”,並邀請她回來。

小黃還有些不自信,說我能行嗎?他們說,能行。

這個“你能行”的底氣,從哪來?就從優勢視角來。

因爲看到了小黃的優勢,看到了小黃的不一樣,所以,他們相信小黃會用自己的方式,做好工作,同時,給到了她更多的反饋和尊重。

他們說,你總是能對不同的聲音,保持自己的善意。他們說,你是真正意義上的整合者,無論是產品,還是銷售,還是運營方面的需求,你都能考慮到。

小黃也覺得不一樣了。因爲,她的不一樣,被看到了。

在她身上的標籤,不再是玻璃心,不再是軟弱,而是善意,開放,包容,能Get到多方的需求。

於是,對於工作,她有了更多的安全感,也發揮了更多的主觀能動性。

有次,她甚至主動承認,多個任務同時進行的情況下,她還需要再努努力,掌握自己的節奏。

你能體會這前後之間的差異嗎?

之前,爲了讓小黃不“玻璃心”,管理者們幾乎是想盡了辦法,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她最終還是走了。但現在,管理者們認同了她的不一樣,她反而開始主動優化自己的“玻璃心”。

這正如管理大師德魯克所說:管理者的任務,並不是去改變人,而是運用好每個人的才幹,把他真正適合自己的位置。

崔璀老師說,小黃最後居然說了這麼一句話。她說,感謝你們給我提供情緒價值。

原來,尊重彼此,認同彼此的差異,就已經意味着你在給出情緒價值了。

而這,並不需要搜腸刮肚,不是從心窩子裡硬掏出來,不需要讓自己變得情緒過載。

你要做的,可能只是從內心裡真正認同員工的“不一樣”,看到他們的優勢,打心眼裡認爲,用好優勢,能讓他們釋放出更多的價值。如此,情緒價值,就會在你們之間的相處過程之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來。

原來如此。在瞭解了優勢之後,可能你會突然發現:怪不得,人和人之間有衝突。因爲衝突的底層,是“不一樣”。

你和我思考問題的角度、方法,完全不一樣,所以我們在處理同一件事情的時候,理所當然會有分歧的地方。

所以,如果要合作,要管理,瞭解他人的優勢,可能和了解自己的優勢一樣重要。

最後的話

感謝崔璀老師的分享。

一個人努力,會提高分數。但一羣人努力,可能只會提高分數線。

考試如此,職場,也是如此。因爲資源有限,所以同質化競爭處處都在。

內卷,很難避免。

而想要擺脫內卷的最好方法,可能就是找到你的優勢,找到你擅長做的事情,找到那個屬於你的生存縫隙。

那個縫隙裡,藏着你的優勢,和你的嚮往。

所以,去做吧,去一點一點嘗試,一點一點體驗吧。即使這很難。

《一代宗師》裡,有句特別著名的臺詞,是:見自己,見天地,見衆生。

到了現代社會,好像見天地很容易,見衆生也並不難,唯有見自己是最困難的。

對自己誠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是好多人一輩子也沒做好的那件事。

祝你,認識自己,瞭解自己,對自己誠實,發揮好自己的優勢。

祝你,見衆生,見天地,見自己。

祝你,擺脫內卷。‍

來源 | 劉潤(ID:runliu-pub)

作者 | 劉潤主創團 ; 編輯 | 呼呼大睡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