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住特種作業證造假漏洞須下真功夫
王志順
據《工人日報》報道,近日,應急管理部公佈的2024年數據顯示,全國查處持假證或無證作業人員2.2萬餘人,公安機關打掉涉假團伙171個,收繳假證39.1萬餘張。但假證亂象仍未根除:貴州貴陽的小梅父親花1200元買假焊工證被騙;北京某科技公司員工謝某用1600元購得假高壓電工證矇混上崗;山東濟寧有機構聲稱“一天培訓包通過”……這些案例暴露出特種作業證造假已形成灰色產業鏈,嚴重威脅安全生產。
特種作業證是電焊、高空作業等危險崗位的“安全鎖”,但在一些從業者眼中,這張“生命證”卻成了可以交易的商品。有人爲節省時間、逃避考試,輕信“交錢拿證”的承諾;部分培訓機構與考試環節“裡應外合”,用“人到場就能包通過”的承諾踐踏資質認證的嚴肅性。更令人擔憂的是,應急管理、住建等系統的證件信息尚未全國聯網,跨區域覈驗時漏洞頻現。這種制度盲區讓造假者如魚得水,甚至僞造出與應急管理部官網高度相似的虛假網站提供“證書驗真”服務,將黑色產業鏈包裝得“以假亂真”。
特種作業資質造假屢禁不止,根源在於違法收益與懲戒風險的嚴重倒掛。當前處罰機制存在雙重失靈:對使用者僅施以5000元以下罰款,與假證可能引發的觸電、高空墜落等重大安全風險形成反差;而製假團伙依託虛擬身份和加密通訊構建的暗網交易鏈,使其在被取締後仍可迅速改頭換面重操舊業。
根治痼疾需構築“技防+法治”的雙重防火牆。技術端建立全國特種作業證聯網平臺,以“一證一碼”打通數據孤島,實現掃碼驗真與設備權限綁定;推行AI監考系統,理論測試採用活體檢測,實操環節運用三維動作捕捉技術,全程影像存證三年。
法律震懾體系亟待重構升級。建議參照危害公共安全罪設定假證刑責,建立製假數量、違法獲利、危害後果的三維量刑標準,對默許假證作業的企業實施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同時,同步建立“黑名單”全國公示制度,將造假者與企業信用捆綁,形成“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立體懲戒網絡。
根治假證亂象,還需凝聚監管與社會的共治合力。應急管理、公安、網信等部門應建立假證線索“一地發現、全國通報”的快速響應機制。企業的主體責任同樣關鍵,推行“每月證件自查承諾制”或能破解被動應付困局。而激活社會監督力量,設立全國統一舉報專線並實行“查實即獎”,既能拓寬線索來源,又能提升公衆參與感。
對於勞動者而言,摒棄走捷徑心態至關重要。假證從業者或許能暫時矇混過關,但一旦發生事故,輕則失業賠償,重則危及生命。優化培訓服務、降低考證門檻,纔是瓦解假證市場的治本之策。當“要安全就不能要假證”成爲社會共識,這張“生命證”才能真正守護生命安全。
安全生產容不得弄虛作假。當制度籬笆扎得更密、技術防線築得更牢、監管鐵拳打得更準,假證灰色產業鏈終將無處遁形。畢竟,守護生命安全,從來都該是實打實的真功夫。供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