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疏結合,遏制電動自行車進梯入戶
近日,北京順義、朝陽消防部門分別查處兩起居民攜帶電動自行車電池進電梯的違法行爲,兩名居民分別被罰款800元。5月1日起施行的新修訂的《北京市消防條例》(下稱《條例》)明確,禁止攜帶電動自行車、充電電池進入電梯轎廂,拒不改正的個人最高可被處1000元罰款(據5月14日《北京日報》)。
“恐怖!電瓶車自燃,3秒內吞噬整部電梯!”近年來,因電動自行車和電池被帶進電梯、入戶充電而釀成安全事故時有發生,但仍有人對此置若罔聞,執意選擇“推車或帶電池進梯入戶”,已成爲威脅居民安全的頑疾。
嚴重威脅公共安全,卻一直難以根治,是缺少法律法規依據嗎?恰恰相反,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不少法律法規,明確行爲的違法性和處罰規則。根據消防法,私自將電動自行車放置在消防通道、樓梯間屬於佔用、堵塞、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行爲,將面臨警告或者罰款的處罰。應急管理部發布的《高層民用建築消防安全管理規定》明確,在高層民用建築的公共門廳、疏散走道、樓梯間、安全出口停放電動自行車或者爲電動自行車充電,拒不改正的可處以罰款。此次北京出臺《條例》,再次明確規定電動自行車禁止停放或充電的公共區域,並首次明確禁止攜帶電動自行車、充電電池進入電梯轎廂,違規拒不改正的,可對單位或個人處以罰款。這無疑是對此類危險行爲再次敲響警鐘,爲電動自行車使用安全“加碼”。
完善的規定固然重要,但嚴格的落實才是解決問題最關鍵的一步。在實際執法過程中,如果僅以口頭教育爲主,出了事才罰,就難言嚴格落實相關規定,客觀上也無法起到有效治理防範作用。相比之下,北京消防的這兩起執法行動,做了非常好的示範,值得借鑑。在接到物業報告後,執法人員立即到場調查覈實,並對當事居民進行違法性告知,督促改正,在當事人第二次明知故犯後纔開出罰單。一方面,將執法和處罰的節點前移,變“事後懲治”爲“事前促改”,更能防患於未然;另一方面,並非“發現即罰”,而是“不改才罰”,體現了法律剛性與執法柔性的有機結合。
相信新規的出臺,會給執法部門提供有力抓手,明顯改善違法行爲人屢教不改的局面。但我們在保持樂觀預期的同時,也要保持清醒,不能忽略頑疾的普遍性、頑固性和反覆性。一次罰款,能否讓當事人深刻認識到行爲的違法性,徹底改變習慣?新規落地初期行動有力,此後能否一直延續相同執法力度?違法現象易反彈的根源在哪裡?這些都是相關部門開展治理時不可忽視的問題。
只堵不疏,難有長效;再衰三竭,不能長治。不妨思考一下:明知有巨大危險,爲何仍有人我行我素?這背後固然有漠視與僥倖心理作祟,但也有社區公共充電設施不足,電動自行車存放難、充電難的現實問題。若痛點堵點問題不疏解,爲便利而冒險的行爲依舊會層出不窮。
電動自行車安全治理並非某一家之事,需要各方面共同發力,構建便利安全的出行及停放環境。只有疏堵結合、協同共治,才能牢牢守住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