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新農人愛上種菜 百億「陽臺經濟」都是誰在買單?
都市新農人愛上種菜!百億「陽臺經濟」都是誰在買單?(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品牌農業參考》公衆號報導,當秋播時節遇上城市生活,一股「都市秋播」熱潮正悄然興起。《舌尖上的中國1》的導演胡博曾說:「中國人走到哪裡,都得想辦法種點菜。」中國人種菜的基因被喚醒,在這一兩年,表現尤爲突出。
都市裡的85後至00後,正把曾經擺着綠蘿的陽臺改造成「微型農場」:凌晨五點的晨光裡,塑膠箱裡的生菜掛着露珠,番茄藤沿防盜網爬了半米高,一畦畦菜苗取代了往日的觀賞綠植。年輕人以耕種療愈自我,更催生出潛力巨大的 「陽臺經濟」,它不僅是休閒愛好,更是快節奏生活下的減壓之道、精明消費之選,甚至成爲增收新路徑。
淘寶發佈的《2022陽臺種菜報告》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淘寶天貓平臺各類蔬菜種子銷量同比暴漲,種子購買人數連續三年增幅超100%。藍莓、草莓、矮生番茄、迷迭香…… 各類適合家庭種植的果蔬持續走俏,背後是陽臺種植精準擊中了現代人的情感需求與現實考量。
種植的療愈感,藏在方寸陽臺的日常裡。天還沒亮,「都市新農人」們就揉着睡眼來到陽臺,澆水、施肥、除草的動作裡藏着對生活的耐心。這些人中,有的是因爲疫情原因,擔心蔬菜供應不穩定而開始種菜;有的是嚮往田園生活,在城市裡尋找一方心靈的淨土;還有的是爲了給孩子一個親近大自然的機會……無論初衷如何,他們與這些菜苗一起,迎來了新的一天。從播種到收穫的即時反饋,更讓成就感翻倍,這份「小而確定的幸福」,正是快節奏生活裡的稀缺品。
性價比的吸引力,藏在「種一次賺多次」的帳本里。年輕人的「精明」在陽臺種植中盡顯:奶油生菜45天成熟,一盆種6棵、每棵能收3次,成本僅1.5元(人民幣,下同);紫蘇20天可摘嫩葉,網購價20元/斤,自家種成本僅3元;櫻桃蘿蔔28天採收,沙拉店賣12元/份,自家一茬能收20個。
以藍莓盆栽爲例,今年開春以來,其春季銷量同比暴漲246%,單株價格在30-60元之間,也成了「長期主義投資」,在悉心照料下單株年產量能抵數倍成本,「藍莓自由」觸手可及。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認爲:陽臺經濟的爆發,源於城市消費從功能需求向體驗價值的轉變。在食品安全與生活節奏的雙重焦慮下,親手種植不僅是對食材的掌控,更是對生活主動權的重握。
菌菇、草莓、番茄等因易養護、兼具實用與觀賞性成爲熱門產品,陽臺種植的選品需緊扣「速生、觀賞、即食」特點,同時需構建「從種子到餐桌」的服務閉環。這也爲地方特色農產品進入城市提供了新路徑,元一智庫農研中心策劃的永寧蘑盒與延慶草莓盆栽,便是典型實踐。
永寧鎮依託三面環山、無工業污染、晝夜溫差大的自然條件,發展優質菌菇產業,當地通過政府引導、合作社帶動形成產業共同體,並藉助「農業×文化×科技」融合模式,推出簡化種植流程的菌菇產品,配備工具與說明,零經驗者也能操作,且可多次採收。
延慶草莓產業同樣依託科技發展,種苗不僅供應本地,還遠銷多省,草莓品質在權威評選中屢獲認可。爲解決運輸損耗問題,當地將草莓轉化爲適合家庭種植的盆栽形態,讓全國消費者能直接體驗種植與收穫的樂趣。
這些實踐的核心,是精準匹配都市消費者對便捷種植、健康生活的需求,在簡化流程的同時賦予產品文化與情感價值,將「農場到餐桌」的距離縮短爲「陽臺到廚房」,這正是陽臺經濟未來的發展方向。
陽臺種植早已不止「自己吃」,多元盈利模式讓方寸陽臺變身「增收空間」。
深加工溢價:單純賣菜利潤有限,做成手作產品卻能翻倍。曬乾的迷迭香混上海鹽,裝入Instagram風玻璃瓶、貼上手寫標籤,成本5元能賣25元;紫蘇葉泡製的青梅酒,3個月後分裝成500ml,售價45元;草莓經烤箱烘乾裝袋,1斤草莓出200g果乾,能賣30元。
私域與社區變現:還有「都市新農人」建立「微信羣」將消費者聚集在一起,羣中的成員不只侷限於同事、鄰居和朋友。每週五,會在羣裡發最新的「菜單」,週末統一採收配送。消費者也可以月度或季度訂閱,獲得定期配送的新鮮食材或日常用品。
閒置平臺「撿漏」:有人在閒置平臺靠賣苗賺翻了。春天,他們賣番茄苗、辣椒苗;夏天,則賣空心菜苗。一棵苗賣3塊錢,而成本卻不到5毛錢。
陽臺經濟的爆發並非偶然,背後是涵蓋種子、土壤、教學、設備等的複雜產業鏈,市場規模達百億級,其核心邏輯是「輕量化種植+多元化變現」的全鏈條升級,也是需求端情感訴求與供給端產業升級雙向作用的結果,既解決了都市人的生活痛點,也重塑了農業價值鏈條。
從需求端看,兩大核心動因催生消費熱潮:一是「田園情結」的落地,年輕人雖身處都市,卻嚮往「春種秋收」的踏實感,秋播作物低風險、高成功率的特性,讓方寸陽臺成爲實現「都市田園夢」的窗口;二是「治癒經濟」的崛起,種植過程中,親近自然能降低壓力激素皮質醇,播種到收穫的即時成就感更強化了減壓效果,讓陽臺勞作成爲都市人的 「心靈療愈劑」。
而需求的爆發推動農業價值重塑。從產品到體驗構成了農業產業鏈的全方位升級,形成「需求牽引供給、供給滿足需求」的閉環:生產端聚焦精準選育,針對陽臺空間開發矮化番茄、微型檸檬等「小而美」品種,讓農產品從「田間」適配「陽臺」;流通端構建閉環服務,物流開通「鮮活專線」減少損耗,企業提供從種苗銷售到收穫指導的全週期支持,大幅降低消費者試錯成本;消費端挖掘多元價值,延伸出親子教育、DIY 手作等場景,像「永寧蘑盒」「延慶草莓盆栽」等產品融入地域文化,讓種植從「單純生產」升級爲「生活體驗」,賦予農產品情感與文化附加值。
著名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專家、元一智庫農研中心主任、《農參》總編輯鐵丁老師指出:這種「從需求到供給、從產品到體驗」的轉變,正推動一、二、三產交叉融合,爲農產品品牌升級提供高溢價、強互動的新路徑。
如今,陽臺種植已不只是簡單的園藝嘗試,更是都市青年連接自然、重塑生活的積極姿態,未來還將持續拓展農業邊界,成爲賦能城鄉互動、承載高品質生活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