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爲何愛上菜市場?煙火經濟背後的消費新邏輯

印象裡的菜市場,往往會被貼上“髒亂差”的標籤,隨處可見的菜葉子和喧鬧吵嚷的叫賣聲,一度讓它遠離年輕人的視野。而2024年以來,不管是小紅書上6.9億瀏覽量的“菜市場漫遊指南”,還是菜市場的tag成爲熱搜常客,亦或是年輕人組團打卡菜市場,讓其搖身一變成爲文旅新寵兒,都彰顯了曾經老年人扎堆的菜市場,已經憑藉新煙火氣、新設計及新體驗,重新成爲社交媒體上的流量密碼。

菜市場作爲最古老的商業形態,其“文藝復興”般的火爆現象背後,是否能爲現代商業空間的打造提供某些啓示?它成功出圈的驅動因素,是否也蘊含着可以解密商業新策略的關鍵指引?

有人說“如果想要了解一個城市,最快也是最好的辦法,就是去看看那裡的博物館和菜市場”——博物館代表了城市的歷史和過往,菜市場代表了城市的現在和日常,並且在升級之後,成爲一種新煙火主義。

承接年輕人的性價比消費,在挖寶中體驗生活

小紅書曾掀起一股關於“i人不敢逛商場”的討論風潮:高端大氣的商場裡充斥着隨處可見的連鎖品牌,過於熱情緊逼的導購員和動輒數千的價格水平,總是會讓大批沒有強烈消費意願但又不懂拒絕的年輕人們望而卻步。

而菜市場恰恰成了承載他們反向高性價比消費的遊逛天堂:琳琅滿目的攤販,個體經營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合奏出獨特的協奏曲。既不用擔心導購員過度推銷造成的心理壓力,也不用擔心吊牌背後的品牌效應給錢包所帶來的財富壓力,還能在步步遊走中挖掘到不同的消費和體驗。從新鮮的食材到熱鬧的場景,從咖啡店的安寧到花店的芬芳,甚至還有些小資買手店和日用雜貨鋪毗鄰而居,怎麼不算是生活中另外一種“一步一景,一步一體驗”呢?

新世代的解壓道場,追尋羣體的心靈慰藉

脫離生活的消費會讓人感覺到虛無,貼近真實需求的消費才能感受到迴歸塵世的安心。閃着水光的瓜果時蔬、飄着香氣的滷食、水缸裡活蹦亂跳的魚蝦,都能夠讓人感受到煙塵人世裡的安定。

菜市場是城市中最具煙火氣的場所,不管是漂泊在外獨自奮鬥的年輕人,還是承受生活壓力的中年人,總能夠從菜市場的人間煙火中嗅到對美好的眷戀,從其中各色認真生活的人裡汲取前行的力量。這種安全感和熟悉感,像是記憶裡的故鄉,更像是家人買菜時的溫暖,在蘿蔔白菜間打撈族羣記憶,於市井喧鬧中重塑生命氣息。

沉浸式公共體驗,有溫度的社交新空間

不同於過去簡單的食材售賣,菜市場正在被植入更多超越本身功能以外的場景,承載社交、體驗、文化甚至是藝術等更多現代生活方式,成爲既能滿足基礎需求又能雅俗共賞的複合場所。

不管是菜市場的採購功能,還是熟食加熱、小吃加工、甚至是文創文玩、咖啡書屋等等,豐富多姿的輕業態小鋪組合在一起,成爲年輕人下班無處可去時的首選之地。這種無意識的選擇讓他們多了一些心理層面的自足和安心,也讓菜市場變得更鮮活,成爲各類“搭子社交”的秘密基地。

無論菜市場所售賣的食材,還是商場裡所陳列的商品,目標均在於爲民衆提供契合其所需的服務,兩者在本質上高度一致。菜市場從昔日的沒落,到如今再度躍入年輕人的視線,這背後原因無非是讓自身煥發出了“鮮活”的新生機。

攤主們此起彼伏、熱鬧非凡的叫賣聲,那深深融入其中的生活底蘊與濃濃的煙火風情,以及被賦予新時代內涵的社交空間與新興業態,所有這些元素彼此交織、相互融合,共同勾勒出了一幅既生動鮮活又觸手可及的生活畫卷。這幅畫卷讓那些本就渴望人間溫暖的人們,對其產生了難以抗拒的眷戀之情。

在商業的打造上,也應遵循類似的理念。過去那種單純依靠商品銷售所構建起來的商業邏輯,顯然已經不再適用。商業創新絕不應僅僅侷限於功能和商品的升級換代,而是必須通過商業空間這一載體,深入觸及消費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那份柔軟,甚至是要觸動深藏在人們心底裡那些恆久不變的情結。

小而精的新質煙火氣,創造漫步途中的即興消費體驗

以往的商場,往往依賴主力店鋪與特色品牌來實現目標性的引流,進而帶動整個商場的消費熱潮,這種策略更多的是基於傳統的賣貨邏輯。然而,在當前品牌供應差異日益難以凸顯,並且人們愈發關注自身精神需求的背景下,雖然賣貨邏輯依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效力卻正在逐漸減弱。

那如何能夠讓主力業態既顯得低門檻,又能滿足人們的情感需求?答案就隱藏在菜市場的打造邏輯中:由無數小規模租戶組裝起來的閒逛動線,或許更能讓人感受到商場的溫暖和誠意。

其效用從泰國新頂流商業EMSPHERE的反饋中就可見一斑:作爲泰國最核心地段的“高配”商業,EMSPHERE捨棄掉首層的形象展示和高租金價值,將消費門檻最低的餐飲業態集中放置在首層,形成一條容納世界料理的繽紛食街,作爲餐飲空間兼公共展覽休憩區,既讓人一眼看上去就有踏入的慾望,又能讓人在琳琅滿目的選擇中享受消費和社交的快樂。

未來能夠吸引大人流的主力空間,不僅只有單個品牌大店,更可能是一個集市、一個菜市場,一個由無數小攤小販組成的充滿歡聲笑語的場所。

以鮮活的生活場景構建連接,讓消費者心生依戀

消費已不再是人們選擇商場的唯一理由,購物也不再是對商業的唯一要求。在消費之外,新商業文明發展的核心在於深入理解人性、包容情感,從而重新構建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這也不難理解,在冰冷城市中被高樓大廈環繞的人們,不再願意做被支配的工作機器,他們需要通過各種連接來找到腳踏實地的踏實感,來明確自己的方向和生活的意義。只有通過明確且鮮活的生活場景,才能實現人與城市、人與自然、人與社區之間的緊密連接。

與城市的連接:根植於城市文化,讀懂城市基因,與城市共生共長的商業,才擁有強大生命力。要讓商業空間成爲城市肌理的自然延伸,比如塞納河畔的海灘對於巴黎浪漫且自由的詮釋,比如香港蘭桂坊對世俗繁華的展現。

與自然的連接:融入自然元素是對商業空間最好的擴展。在土地極其寶貴的香港,太古坊的室外綠化面積佔據了總面積的30%,近800平方米的休憩園林,成爲了香港人放鬆自我、感受自由的避風港。

與社區的連接:商業場所的“生動感”來源於其提供的“親切感”。無論是開放無界的消費空間、精心挑選的本土老字號商家,還是通過社區共創機制實現的深度運營,建立歸屬感纔是構建連接的關鍵。

空間場景、藝術文化等多元素的有效融合,激發自然而然的延伸消費

商業要“活起來”,需要有人氣做支撐,而新一代商業的人氣,不止來自於“買完就走”的剛性需求,更強調無意識的到訪和到達後的延伸消費。

就像現在商場所打造的各類人設,不管是各類“友好型商業”,還是“陪伴型商業”,其實都是在暗戳戳地告訴消費者:“我明白你的需求,歡迎你的到來,不管你來歇腳、遛毛孩子,還是來社交,最重要的是你來了”。商場的新價值,在於利用其線下空間的特殊優勢,通過空間、場景、藝術、文化等的交織,將商業打造爲人們生活、休閒的一種固有選擇,並促進其“非計劃性購買”。

在空間上:讓顧客空間留白,讓銷售空間高效。過去的商業空間是商場陳列、展示和出售商品的場所,而現在的商場,既是銷售空間,還是顧客空間。比如很多咖啡館、小酒館,更多的把心思放在“空間社交濃度”的打造上,從燈光視覺的控制、空氣氣味的管理,甚至是空間桌椅的擺放,都要能夠讓空間更具生活情趣,讓人願意駐足、願意放空。

其次,在銷售商品的擺放上,類似衆多生活創意家居館如OCE、NITORI等,在有限的空間裡,以一種合理的邏輯儘可能的填充起生活所需的所有小物件,用選品的精準搭配打造出看似簡約大方,卻讓銷售非常高效的空間。

在體驗上:通過集體的活動或儀式,讓故事在此開始並延續。商場跨界,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詞,不管是藝術、文化、策展還是二次元,其本質都是爲了讓商場與消費者之間的連接不再僅停留在交易上,進而產生更加豐富和多元的故事體驗。

比如日本的秋葉原,作爲世界聞名的二次元聖地,每年舉辦兩次的Comiket動漫展,和衆多見面會、籤售會、交友會,讓此地成爲二次元愛好者們交流思想、分享創意的集中去處。

再比如策展型商業的先驅德國Bikini Berlin,它爲衆多品牌提供了舉辦市場活動的理想場所,無論是連鎖品牌、新銳設計師品牌,還是藝術家的個人作品展示等,都將商業空間轉變爲一個連接品牌與消費者的新平臺。在這裡,消費者可以深入體驗品牌文化,而品牌也能直接獲取消費者的反饋,整個空間充滿了故事性、自由、文化的氣息,既富有內涵又妙趣橫生。

菜市場的真正價值,並不在食材本身,而在於它編織的日常儀式。家庭主婦在討價還價中確認生活的掌控感,攤販的吆喝聲成爲街坊間的暗號,零錢的推讓背後是長久交往積累的象徵資本。這種面對面的互動,在數字時代愈發珍貴,因爲它承載的不僅是商品,更是一種未被算法拆解的情感真實。

空間並非靜止的容器,它是感官體驗塑造的“知覺場”。無論市井菜場抑或繁華商場,其真正價值在於深深紮根於生活的敘事脈絡。童年隨母買菜的情景、青春與摯友商場漫步的悠悠午後,這些時光將物理空間點化,賦予其情感色彩。市場的喧囂、商場的璀璨燈火,皆化作生命旅程的批註,遠遠超脫了消費場所的界定。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397998.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