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軍愛民!美返臺役男棄10天積假留光復救災 還當起外媒翻譯

20歲義務役男呂承恩分享,在光復災區幫忙挖土、送物資等工作。記者林佳彣/攝影

花蓮光復災後滿目瘡痍,各界涌入大量人力與物資。一位即將退伍的20歲義務役男呂承恩,結束部隊救災任務仍繼續留下,甚至主動在災區向外國媒體分享個人救災經驗,也計劃退伍後繼續留在災區幫忙。

來到重創的佛祖街現場,一名頭戴迷彩帽、穿着軍綠色上衣的男子與外國人有所互動。「他們是波蘭的記者,我來當翻譯」,呂承恩說,因爲曾待過美國,自認英文能力不錯,好在對方有翻譯人員隨行,再者希望直接以英文與外國媒體分享自身11天的救災經驗。

20歲的呂承恩出生於臺灣,後來隨家人定居美國,直至去年返臺服義務役。9月23日光復洪災重創當地,「我本來就要過來幫忙」,他說,放棄10天積假,跟着部隊於9月30日抵達災區,連日幫忙挖土、送物資,以及指揮現場分工如土堆動線、人力分配等。

呂承恩說,自己在美國就讀軍校體制的學校,也曾參與國外領導營、擔任過陸軍教官領導職,只要給他資源和聯繫管道,就有信心能發揮領導力。他在佛祖街現場觀察,大家愈多愈挖,也愈來愈熟悉動線,讓整體救災更加有效率。

「大家幫忙救災,也放下對軍人的偏見」,呂承恩直言,災後是軍人第一個到來,也承受災民、救災人員的情緒,他體認到軍人在第一線的辛苦,很開心經過此次救災合作,各界對於軍方、警方等單位有更多瞭解。他以身爲軍人、民衆身分感到驕傲,災區小蜜蜂經過軍方時會說聲辛苦,這都是以前比較少見,可見民衆心裡已經對軍人改觀。

呂承恩結束部隊的任務後,目前以民衆身分留繼續在當地幫忙,預計10月13日回部隊、15日退伍,17日再返回災區待半個月,「這裡很需要幫忙,除非不需要,不需要之前我都會在這裡幫忙。」

「我的目標是到國外當國際志工」,呂承恩說,他已在美國考取EMT證照,經聯繫不同機構、志工團體,規畫下月開始走訪各國當醫療、救災等類型的志工,包含蒙古、吉斯吉坦、南非、保加利亞、波茲瓦納、蘭嶼打工換宿,再回美國探訪親友。

呂承恩表示,「他們需要幫忙,但是沒有能力去請人幫忙,既然我有能力就去幫忙,這也是爲什麼我要前往」,也認爲有時不是隻有幫忙,而是帶着希望、專業知識給當地人,只需要一個希望,就可以讓一個國家的人站起來。他希望把握年輕的黃金時間,「我25歲前能去多少就去多少,目標要去救50個國家。」

花蓮光復的佛祖街災區現場,頭戴迷彩帽、穿着軍綠色上衣的役男呂承恩(右)與外國媒體有所互動。記者林佳彣/攝影

役男呂承恩(左二)跟着部隊同袍在花蓮光復救災。圖/呂承恩提供

役男呂承恩(後排者)跟着部隊同袍在花蓮光復救災。圖/呂承恩提供

花蓮光復佛祖街是重災區,20歲義務役男呂承恩拿大聲公在現場指揮民衆。記者林佳彣/攝影

役男呂承恩計劃退伍後繼續留在災區幫忙。記者林佳彣/攝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