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臺南學甲災民屋損難修 雲豹工作隊山訓專長助重建
學甲地區此次風災重創嚴重,許多房屋屋頂破損待補。(宋德威提供/袁庭堯臺南傳真)
許多災民不但沒了棲身的房間,連祭拜神明和祖先的正廳都遭殃。(宋德威提供/袁庭堯臺南傳真)
19日薇帕颱風外環氣流又帶來雨勢,施工難度大增。(宋德威提供/袁庭堯臺南傳真)
強臺丹娜絲肆虐嘉南地區,當地屋損慘重,許多災民「屋不蔽體」已逾2周,只能仰賴義消和志工團接力幫鋪帆布。19日薇帕颱風外環氣流又帶來雨勢,施工難度大增,來自高雄的中華戶外探險協會雲豹工作隊靠着山訓紮實的攀爬、繩結專長,雨中仍展現高效的馳援能量,1天最多鋪好10戶民宅屋頂,最小隊員才9歲。
臺南市災區集中在溪北、沿海一帶,據市府統計,截至19日爲止,仍有2600多戶房屋屋頂破損待補。
學甲地區此次風災重創嚴重,連日來的天氣受對流影響,每天幾乎都是一大早先下一場大雨,接着出大太陽。烈日曝曬伴隨着水蒸氣蔓延,溼熱難耐。
當地災民以弱勢、高齡、獨居者居多,許多災民不但沒了棲身的房間,連祭拜神明和祖先的正廳都遭殃,就算目前有水、有電可用,但要維持基本生活品質也很難,甚至只能窩在屋檐下搭帳棚。面對家園破損、修復遙遙無期、颱風又帶來雨勢,苦不堪言。
日前,各地義消總隊及災害防救團體接連抵達災區,協助災民爬上屋頂鋪帆布應急,但志工團來自各行各業、
有經驗、沒經驗的志工們短時間、臨時集結在一起,要克服惡劣天候、技術、默契等考驗,還得緊盯下一個颱風動態,與時間賽跑。
中華戶外探險協會雲豹工作隊14日便挺進學甲災區,帶隊的總隊長宋德威表示,當地民宅多爲三合院,受強風重創,屋頂遭掀、破損的情況嚴重,「慘狀猶如八八風災」。
來自各地的志工一早先在區公所集合、進行臨時編組,接收任務清單地址、領取帆布及繩索後,尋地圖出發。若災民住家只有「地號」,還得透過裡幹事、里民代表的帶領才能順利抵達。
宋德威表示,每捆公發的繩子重約20公斤,「地勤人員」三人一組,須先把繩子整理好,拉出需要的長度,再一段一段裁切,再用膠布固定繩頭,最後再將繩子整理成一捆捆後,才能運送至施工地點。
接着,勘查人員先進入屋內,往上評估屋樑結構、是否穩固,接着再從屋外找尋安全的攀爬點,再由「攻擊手」爬上屋頂,確認破洞範圍、踩踏可能、評估用多大的帆布後,衆人再齊心協力利用風勢,將帆布避開尖銳的釘子和破瓦片,拉放至定位,最後綁緊東南西北四面向後,再從4個對角線加強緊迫,纔算完成施工。
「繩結纔是關鍵」,宋德威說,固定帆布不是綁死結,「單漁人結」用來綁帆布,「工程蝴蝶結」用來將繩子固定在地面上,繩子不夠長還要用「單結」串接,用對繩結,才能事半功倍。
雲豹工作隊仰賴多年來紮實的山訓經驗,攀爬、繩結技巧迅速又確實,完全能發揮在災區民宅的攀爬、修補上,平均一天能完成8至10個案場,效率讓當地居民讚歎不已。
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名9歲的小男童,年紀小小的他已有2年攀登、山域搜索的訓練經驗,此次出現在災區,大太陽下熟練地協助將繩索有條不紊的整理成串,是工作隊得力助手。
連日來,災區涌入大量捐贈帆布,但宋德威表示,常見的藍白帆布材質薄弱,不耐曬,甚至是「五呎一洞」的規格,恐不敵強陣風,若再遇颱風一定破損。最好用的反而是「廣告帆布」,夠厚,固定用的孔洞也較密集,至少可撐5年。此外,固定帆布最重要的繩子,捐贈來的繩子多半太細,不然就是尼龍、麻繩等材質,不耐拉扯,風一吹就斷裂。
「不建議民衆自行攀爬,畢竟沒裝備、不懂評估,風險很高」宋德威表示,屋頂修繕需繩結、攀爬技巧,上去前務必先評估樑柱、牆面的強度,並配戴安全帽、手套、防滑鞋。最重要的是,至少兩人一組,纔不會出了意外來不及搶救、發現。
搜索組長陳佩琪表示,災民風災後沒有一天睡得好,甚至在室內還要穿着雨鞋。就算帆布蓋好了,也住不安穩,還不見得有電、有冷氣吹。但災民們還是樂觀,認爲「遇到就面對」,對志工們也很客氣,強調「能住就好」。但一個建築業老闆對她說,屋頂修補工程大概都要等三個月以上,甚至得加錢、纔有機會叫得到工。
宋德威認爲,當地有許多國中小學校舍,他認爲重建還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建議政府先讓房屋全倒、不適合居住的災民先行安置到校舍,一來方便屋頂修補、二來也確保災民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