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三段山難8歲童獨活!專家轟2罹難山友:專挑壞的學

▲可樂可樂安山發生山難,8歲男童報案。(圖/消防署特種搜救隊)

記者柯振中/綜合報導

南投縣信義鄉南三段「可樂可樂安山」16日發生山難事故,最終僅有年僅8歲的孩童獲救,70歲陳男、63歲女山友雙雙身亡。登山專家蔡日興針對這起事件強烈批評,陳姓山友與女山友雖有「百嶽數輪」的紀錄,但想學新世代的方式,卻「專挑壞的去學,不挑好的去學」,讓人無法忍受。

蔡日興在臉書社團「肉腳登山社」發文表示,雖然2人經驗豐富,「但是又怎樣」,2人的年紀已經大了,雖然想要學習跟上時代的新觀念,但「專挑壞的去學,不挑好的去學」。雖然想以死者爲大、不想批評,但這種隊伍結構,尤其是帶了8歲孩童,讓他實在無法忍受。

蔡日興強調,登山隊伍應具備足夠能獨立應對路線的帶頭者,並隨時備有預防性戰力;颱風季更應隨時掌握氣象並攜帶衛星通訊設備。這次的隊伍看似經驗豐富,卻不會應變颱風天氣,還帶着8歲孩童,在最難處理的西南季風、颱風交織季節闖這種路線。

蔡日興批評,此次隊伍在棱線草坡選擇避難,反成致命錯誤,並指出「會不會選擇正確避風位置」,纔是颱風下山上存活的關鍵。他解釋,想要躲颱風,至少要挑能擋風、不會積水也不會土石流的地方,通常是坡面上的樹林,但這次8歲孩童拿起電話能夠撥通的地點,八成是草坡棱線頂,「選這裡躲颱風,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說。唉,死者爲大,我閉嘴。」

他同時譴責「消費死亡討避難山屋」的行爲,認爲臺灣過去避難山屋規劃錯誤,多數設於高山棱線,實際上淪爲「免費旅館」,反而成了「致命的誘惑」,助長登山者低估風險、誤判行程。

蔡日興主張,真正需要設置避難山屋的,是山區溪流附近,讓山友能在洪水暴漲時有安全等待的據點,而非棱線上任意增設。最後,蔡日興感嘆,臺灣登山圈長期「以死亡消費流量」與「錯誤避難山屋政策」交織,導致山難悲劇一再重演,形容這是「鬼島的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