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酸菜魚爲什麼蛋塔化?
「酸菜魚」在臺灣興衰起落,情況就跟多年前「葡式蛋塔」、「澳門花雕雞」、「幹鍋」、「重慶烤魚」一個樣,只要在市場上看到那廂生意好、賺了錢,這廂馬上就Copy跟進。大家一起來,一窩蜂的結果就是,來得快,去得更快,新鮮感不再、流行風潮一過,只能跟市場說掰掰。
「雪白肉片微微卷起,紅色辣椒沾附着在肉的方表面,比臉盆還大的湯盆裡是泛着黃光的湯, 湯上浮着油、湯裡漂着酸菜,蒸騰的煙霧散發着香氣,酸味引誘着味蕾…」,大陸美食網紅如此形容「酸菜魚」。經網路推波助瀾,「酸菜魚」在大陸爆紅成了紅紅火火的「國民菜」之後,臺灣就跟進。短短几年,臺灣餐飲市場的酸菜魚品牌逾20家,大陸稱此現象叫「嚴重內卷」,臺灣則稱是競爭激烈,結局都是蛋塔化。
酸菜魚不像「東坡肉」或「佛跳牆」是百年經典名菜,經考據是源於重慶民間的江湖菜,也是一種創新菜,從「被髮明」到現在,歷史不過30年。在大陸,帶起吃食熱潮的首家酸菜魚店不在四川,而是廣州的「太二酸菜魚」,在臺灣則是「刁民」。
都說酸菜是川菜,其實川菜菜系中只有「泡菜魚」、而沒有酸菜魚的。另外,貴州菜系中則有「酸湯魚」。無論是泡菜魚或酸湯魚,兩者酸湯中的酸味,靠的是辣椒、番茄或者泡菜發酵後的酸汁,是「時間醞釀出來的自然酸味」。在臺灣,不少品牌的酸菜魚雖然會用到酸菜,但更多的則是加了醋「強迫取分」,這跟自然發酵的酸仍有差別的。
行家、專家都說,在臺灣,酸菜魚蛋塔化、泡沫化的主要原因是產品太單一,加上「在同一池子裡打漁的店家太多」。我認爲,這只是「部分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東抄西抄、底氣不足,缺了文化底蘊支撐,同時,酸的不夠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