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消費觀察之二:周至爲什麼入選“全國百強”?
引言:
消費是目前的頭等大事,很多人在擔憂消費不振。
但我們偶然間的觀察,好像發現了一個跡象,就是消費下沉。
有沒有注意到,從旅遊計,縣域甚至鄉鎮替代一線景區成了新網紅。從購物計,實用替代了花裡胡哨的輕奢。從生產計,地方特色產品替代了千篇一律的標配。
此上種種,讓我們意識到:縣域經濟仍然大有可爲!在新一輪週期裡,市場這隻手,已經向我們釋放了新信號!
沒想到周至文旅,居然入選全國百強。
最新一期“全國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名單”中,周至縣位列第98位,且是百強中陝西“唯一獨苗”。這引起我們強烈的好奇,編輯部整體討論後認爲:除樓觀、黑河、植物園等老牌景區之外,沙河水街及伴生的“木森大舞臺”或是關鍵變量。
沿着這條新線索,我們對這座秦嶺腳下的小城進行探訪。
01
昨天:10年水街
周至三輪摩的師傅的記憶裡,雖然往返水街的車費從曾經的每人10元降至如今的每趟10元,但水街作爲景區的人氣卻歷久彌新。“期間也有其他景區開業或翻新,但熱度都難以持久,唯獨水街一直保持吸引力。”
位置上看,水街距離周至縣城中心並不遠,驅車10分鐘即可抵達。不同於西安大熱的大唐風韻,水街整體的設計風格都依照江南水鄉打造,放在陝西屬實少見,爲此在剛剛開放時就吸引不少人慕名遊覽。
有數據顯示:2014年五一假期開園的前3天的遊客總量接近70萬人次,而當年周至縣的總人口才57.6萬人,說明水街還吸引了大量外地遊客涌入。同期樓觀臺(門票65元)一年的接待人數才爲50餘萬人次,厚畛子鎮(門票50元)年均接待遊客則爲35萬人次。
拉長時間,周至旅遊流量有什麼特點?答案是10年爆漲。
上圖可以清晰地看到,周至全年旅遊人數從2013年的201.5萬人增至2014年的1004.2萬人,同比大增506.7%;旅遊收入則從2.53億元增至13.06億元,同比增長510.3%。此後的2017年,旅遊人次再次暴漲143.1%,達3515萬;2018年達到峰值4612.8萬,同比增長32.23%。
在上述變化中,我們傾向性認爲有多項因素,其中水街扮演了積極角色。
一是水街於2018年成爲4A級景區,名聲再次提升,當年春節期間,周至水街接待112.88萬人次,熱度甚至與大唐不夜城115.4萬人次相當(據《三秦都市報》);
二是秦嶺國家植物園(一期)開園以及水街“周至關中民俗文化節”“水街網紅橋”等活動的持續出圈,使得周至文旅的熱度得到一次集中兌現;
三是西安旅遊市場整體向好,帶動周至文旅同步創新高,同年西安旅遊人數同比分別增長20.5%、36.7%,達到疫情前最高增速。
在持續的網紅效應下,2024年水街迎來了10週年。當地爲此公佈了一組數據:自開園以來周至累計接待遊客4000萬人次,年平均接待遊客400萬人,實現綜合收入約20億元,帶動就業5000人。放在全國範圍來看,其接待量級已與黃山風景區、黃河壺口瀑布等全國知名景區處於同一梯隊。
02
今天:網紅+新IP
作爲一個已經延續10年的IP,周至水街的發展也曾遇到困難。
受疫情影響,2019年周至旅遊人數腰斬,僅爲1742.6萬人,並持續3年下跌,至2021年觸底(802.7萬人次)。
面對此種情況,周至水街的運營迎來了兩大機遇,一個源於景區主動求變;一個則屬於天降流量。
主動求變:2022年周至水街•煙火巷子建成開園,建築面積約4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1.74億元,內容包含兩條街區和36棟商業建築。
煙火巷子的開園確實爲水街帶來新氣象,官方通報的數據顯示2023年的春節、五一黃金週期間,煙火巷子每天平均來訪遊客超20萬人次。
另外在2025年5月煙火巷子再一次進行閉園升級,根據筆者實際探訪看,升級後煙火巷子有兩大變化:一是門票改爲收費項目爲60元/人;二是在原來商業街的基礎上增加了沉浸式劇場、NPC角色、互動遊戲等項目。
天降流量:這便是指網紅主播木森的出現。
木森與水街的緣分始於2022年,當時木森剛從快手轉戰抖音,歷經多次風格嘗試後當年10月推出類似“星光大道”的“木森大舞臺模式”,將視角聚焦到有才藝的普通人羣體。
之後木森以及他所創立的大舞臺徹底出圈,併成爲抖音頭部主播。探訪的當日木森在抖音直播半小時後在人氣榜中位居第20,觀看人數超10+,點贊量超過800萬,粉絲數量達到3268.4萬。
木森在水街的出圈帶來幾個意料之外的效果:
首先是顯著提升了水街的知名度。
木森究竟爲水街帶來多少流量,這是一個無法量化的問題。我們也只能從側面去求證:在當地酒店老闆口中,木森來了之後遊客增加不少,如今在旅遊淡季酒店也會滿房,當然在周邊飯點吃飯的人也多了;
在周至水街門票的售賣評論區中10個有4個關於木森大舞臺,而在水街的遊客嘴中聽到最多的一句話則是“一會出去看木森大舞臺吧”。
其次是帶動景區經濟的發展。
最直接受益的是周至的夜間經濟。目前木森大舞臺已經形成一個市民活動中心,包含小吃、燒烤、兒童遊樂園等,至於火爆程度以蜜雪冰城店爲例,點單到拿到飲料的時間最少也在40分鐘。
第三則是對於特色產業的帶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木森以“專場或主推鏈接”形式帶貨周至獼猴桃共2場。可查的數據是在2023年8月的戶外直播帶貨中,獼猴桃的銷量達到四萬多單,總重量約63噸,銷售額一百多萬,而後續木森曾多次在直播間的表態,後續有機會仍將繼續助農帶貨。
或許正是受上述事件的帶動,2022年(1016.5萬人次)周至文旅人數結束負增長,並在2024年達到2032.33萬人,兩年時間翻了一倍。
03
明天:縣域文旅
周至文旅的昨天和今天,實則也是國內縣域文旅發展的整體縮影。
水街誕生於文旅特色小鎮概念興起的初期,2014年“特色小鎮”由浙江省提出並逐漸在各地完成復刻。高峰期全國共有22個省份提出特色小鎮創建計劃,總計劃數量已超過1500個,其中文旅特色小鎮計劃數量超700個。
2021年水街遇到發展瓶頸之時,全國的特色小鎮也開始大量出清。有媒體曾統計至少有100個“文旅小鎮”,處於爛尾、倒閉狀態。
水街之所以能活下來並實現多次出圈,我們分析認爲一方面是完成建設時間較早,成功避開了2016-2020年間千鎮大戰時期;另一方面,其獨特的風格以及網絡運營,讓其分享到中國文旅市場增長的紅利。
數據顯示水街最爲依賴的短途旅遊市場,2013年至2018年規模從13億元增長至近200億元,複合增長率超40%。
一場所有人都未料到的疫情衝擊,讓大景區負債、未完成的景區停工、小景區苦苦支撐,同時帶來的還有公衆文旅消費觀念的重構,各方似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線。此番大環境下週至能夠在2022年後實現旅遊人數以及綜合收入的快速恢復,讓我們意識到其經驗對當前縣域文旅發展具有借鑑意義:
1.核心景區支撐。
縣域受限於人口和經濟體量,僅靠本地客源難以支撐多個景點同時“出圈”,分散流量更易導致整體低迷。因此,應集中資源打造一個核心景區(如周至水街),以其爲引擎,再輻射帶動區域其他文旅資源,最終實現全域旅遊。
2.因地制宜的多樣化。
以周至爲例,其結合本土的生態資源近些年逐步推出圍繞秦嶺四寶、獼猴桃採摘、春日賞花等主題的旅遊線路。多樣化的選擇有效延長了遊客停留時間,核心目的是將“流量”真正轉化爲“留量”和“增量”,同時也是爲區域儲備下一個爆款。
3.機構化頭部直播網紅的引入。
爲什麼強調“機構化”,源於我們對於網紅效應的思考。一般來說個人化運作的網紅通常與地方綁定較弱(如早期“小楊哥”的走紅與其合肥背景關聯不大)。而機構化運作後(如“小楊哥”成立三隻羊網絡,木森團隊深度融入水街運營),網紅與地方文旅的綁定則更爲緊密和深入。
強調機構化運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無論是網紅還是景區都需要專業團隊,常態化創造熱點維持熱度,實現“潑天流量”與“長效賦能”並重。
行文最後,金融棒棒糖想突出提及文旅行業對人才的渴望:
在智聯招聘上,我們發現19個招聘崗位提供了平均8k的工資,水街附近招募信息上還出現了萬元薪資,文旅產業蓬勃之下,提振消費終與充分就業形成閉環。
(實習生解澤對本文亦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