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關稅談判籌碼?傳開放2遭禁美牛品項 食藥署已請學者評估

衛福部食藥署委託學者,今年1月開始評估美國進口牛絞肉、牛內臟風險,已於6月完成風險評估,研究計劃進入收尾階段,但尚未對外公告。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美國總統川普關稅政策頻拋震撼彈,我國關稅比率尚未公佈,不過,傳出目前禁輸入的美國牛肉內臟、絞肉成談判籌碼,研議開放進口。而早在今年1月初,食藥署已委託學者,評估美國進口牛絞肉、牛內臟風險,且於6月完成風險評估,研究計劃進入收尾階段。對此,食藥署目前不願對美豬美牛議題做任何迴應。

臺灣對等關稅稅率尚未出爐,據瞭解,賴政府上任後,府院不定期召開秘密會議,討論是否開放美牛內臟的老議題,長期以來該案皆未定案,據悉,我方向美方傳遞,研擬放行過去管制的美國內臟及絞肉,並將豬腎萊劑容許值,比照國際標準。

一位參與食藥署食安相關委員會專家透露,食藥署早在今年一月委託某國立大學執行進口牛肉內臟、絞肉的風險評估,該案進度已在6月已進入尾聲,至於風險評估的研究結果何時公告?需待食藥署高層決定。

臺北榮總內科部臨牀毒物與職業醫學科主任楊振昌說,美國未禁止畜牧業者使用瘦肉精萊克多巴胺,且比起牛肉,牛內臟萊劑殘留風險更高,民衆較少食用牛肝、牛腎,但中國大陸一項研究指出,牛內臟最容易殘留萊劑部位爲肺部,若真要開放,建議必須經過嚴謹風險評估,看國內消費者是否能夠接受。

臺大環境與職業健康科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詹長權說,食安規範必須以事實爲根據,過去國內爭論美牛是否進口,當時世界各地仍有狂牛症流行,且國際並無共識,經過幾波爭辯,聯合國農糧組織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已定出檢驗準則,作爲風險評估依據,然國內開放美國豬牛進口多年,卻沒看到政府對市售美國豬牛產品進行評估。

詹長權表示,包含美國在內,全球狂牛症風險下降,但若要調整管制措施,必須先有量化評估,我國衛生部門、國貿單位,應利用量化風險,提出「本土資訊」,誠實告知民衆進口美牛絞肉、內臟風險,但國內過去研究都是基於假設、推估、數據分析等,建議針對實際產品分析,且研究結果應該儘早公開,委託哪一單位研究、研究方法等應公諸於世,不是等到啓動貿易討論才公開研究。

另,放寬豬腎萊劑標準,也是關稅談判關鍵,傳出有恐由0.04ppm,放寬至0.09ppm。食藥署食品安全風險評估諮議會副召集人李俊璋表示,108年修訂肉品萊克多巴胺標準時,是以0.09ppm分析,當時認定風險危害在可接受範圍,風險集中在坐月子婦女,但也在可接受範圍,而他目前尚未接到經貿辦或食藥署重做風險評估的要求。

海洋大學食品科學系教授凌明沛在臺灣科技媒體中心(SMC)發表文章指出,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有關BSE相關風險認定,將牛肉相關產品風險狀態分爲3級,美國列在第1級「風險可忽略」國家或地區,符合該分級「已撤底銷燬或處置任何已發現BSE病例或受非典型BSE影響牛隻,以確保不會進入飼料或食物鏈」規定,符合此條件國家還有日本、加拿大、澳洲、美國、南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