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升西降的永續風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除了對世界各國擎起了關稅大旗,也不忘向自家企業強調「永續」是一場大騙局的主張。路透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以來,除了對世界各國擎起了關稅大旗,也不忘向自家企業強調「永續」是一場大騙局的主張;然而,當美國選擇倒退時,太平洋彼岸的亞洲各國卻正邁開腳步,展現截然不同的風貌,讓「永續」持續深入人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正如同剛剛落幕的「亞太永續博覽會」。

這場被譽爲亞太地區最大規模的永續盛會,不僅是企業成果的展示,更是臺灣永續發展從「倡議」走向「實踐」的重要里程碑。今年最大亮點在於,「永續」不再只是企業報告書上的漂亮詞彙,而是透過創新科技與跨域合作,真正融入各行各業的日常經營作業。

博覽會最引人注目的部分,莫過於AI與大數據在永續領域的廣泛應用。參展廠商紛紛展示如何利用智慧演算法,監測能源消耗、優化生產流程以減少碳排放,讓科技成爲推動綠色轉型的核心驅動力;同時大量導入AR/VR技術,讓看展民衆利用互動化與沉浸式體驗,實際「走進去」未來城市、能源轉型或環境風險場景,藉由視覺、聽覺到感官的全方位體驗,意識到亟需改變的迫切性。

跨產業、跨領域合作也是一大亮點。像是有金融機構推出「綠色房貸」,鼓勵民衆購買節能住宅;某醫療中心展示智慧化廢物管理系統,有效減少醫療廢棄物。這些案例展現了公私部門與產學界的緊密連結,共同編織出一張堅韌的永續生態網絡,爲臺灣打造出「綠色樞紐」的全新定位。

最令人振奮的是,「永續」正在從高大上的概念,變成我們觸手可及的日常。展會上的許多創新產品與服務,都將永續融入生活細節,從回收材料製成的環保建材到鼓勵減塑的互動遊戲與導覽,都讓民衆親身體認永續並非是遙不可及的負擔,而是一種充滿樂趣且有意義的生活方式。

例如,有新創公司將海廢塑膠製成時尚手提袋;也有參展商運用「碳捕捉」技術,將排放的二氧化碳轉化爲環保磚塊等建材;甚至有「智能回收機」透過精準辨識與積分回饋,讓回收行爲變得更有趣。

筆者所服務的企業也打造了一座「心意市場」,透過互動導覽、有獎問答、AR體驗,讓民衆親身感受永續如何連結生活。特別設計的種子紙小卡,取自於過往租屋張貼小紙條的靈感,民衆帶回家後可以栽種成綠化環境的小植栽,展板與展攤也能回收再利用,從展攤到種子紙,都貫徹了減少一次性廢棄物的理念,同時體現企業將ESG融入每一個細節的努力。這種從「理念」到「行動」的轉變,正是本次博覽會最核心的價值。

更值得注意的是地方創生。臺灣地方創生基金會董事長陳美伶分享她長期走訪臺灣各縣市的地方創生經驗,強調未來必須跨域合作,結合企業資源、科技工具、文化產業與地方社羣,才能將短期亮點轉爲長期發展力。她的觀點提醒我們:永續不僅是環境,更是人與地方的共同繁榮。

今年永續博覽會的核心精神是從「展示」走向「行動」,企業不只是參展,而要將ESG內化爲日常營運;地方創生不只是計劃,而要真正讓地方自給自足。可以想見,當政治與國際局勢反覆時,企業與地方社羣能否成爲穩定的推動者,將成爲臺灣日後永續發展的關鍵元素。

換言之,永續不再是等待政策,而是企業與民間必須主動承擔的責任。從展場到地方、從理念到日常,改變正在發生。這場東昇西降的永續風,既是挑戰、更是契機,我們唯有積極行動,才能讓臺灣在全球永續版圖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