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盟觀察丨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要來了,有哪些新的合作領域?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胡慧茵 廣州報道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開啓新的篇章。5月21日,商務部對外發布,5月20日,中國—東盟經貿部長特別會議以線上方式舉行,雙方經貿部長共同宣佈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

據新華社報道,3.0版談判於2022年11月啓動,歷經近兩年時間、9輪正式談判,於2024年10月實質性結束。在各國經貿部長全力協調和共同推動下,雙方全面完成談判,向簽署升級議定書的目標又邁出關鍵一步。

中國—東盟自貿區是中國第一個對外商談和建立的自貿區,也是東盟的第一個自貿區,在中國與東盟經貿合作進程中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商務部有關負責人介紹,3.0版將發出維護自由貿易與開放合作的強音。

近年來,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始終保持韌性。目前,中國連續16年保持東盟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東盟已連續5年穩居中國最大貿易伙伴。今年1-4月,東盟繼續穩居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總額爲2.38萬億元,同比增長9.2%,佔我國整體外貿的比重從去年全年的15.9%提升到16.8%。

中國與東盟經貿額日益躍升,背後是實實在在的雙向奔赴。投資合作已成爲中國東盟經貿合作的重要支柱,雙方共建的綠色、數字合作項目在東盟各國落地生根,數字基礎加速聯通,各類民生項目給民衆帶來實惠……歷經多年的沉澱,中國和東盟務實合作結出累累碩果。

外界都在關注,在貿易保護主義擡頭、全球多邊貿易體制面臨考驗的背景下,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升級具有怎樣的意義?這又將對區域經貿合作、產業鏈和供應鏈協同帶來哪些影響?

3.0版談判升級哪些內容?

中國和東盟談判兩年多後,雙方共同宣佈全面完成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這也意味着雙方在經貿合作方面的制度性安排得到進一步強化。

據介紹,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將打造包容、現代、全面、互利的自貿協定。可以看到,除傳統貨物貿易和雙邊投資外,3.0版自貿協定還包含數字經濟、綠色經濟、供應鏈互聯互通、標準技術法規與合格評定程序、海關程序與貿易便利化、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競爭和消費者保護、中小微企業、經濟技術合作等9個新增章節,有利於雙方在新形勢下推進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將有力促進雙方產供鏈深度融合,具有重要的開創性意義。

北京大學區域與國別研究院副院長翟崑曾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談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的突破性意義:其一,開創數字與綠色經濟規則新範式,雙方首次在經貿協定中設立涵蓋數字基礎設施“硬聯通”、電子支付系統“軟聯通”、個人信息保護與網絡安全規則的高水平數字經濟章節,並將綠色經濟合作細化爲綠色貿易、綠色投資、可持續能源等8個優先領域,形成全球發展倡議框架下的區域實踐標杆;其二,重構標準規制互認體系,突破性地允許企業參與對方標準制定、承認合格評定結果並優先推進新能源汽車等產業標準對接,同時新增競爭政策與消費者保護獨立章節,納入在線消費、旅遊消費等新規則,爲區域市場公平競爭提供製度保障;其三,升級供應鏈與貿易便利化機制,首次承諾協同應對供應鏈中斷風險、共建關鍵產品自由流通網絡,並通過智慧海關合作、檢驗檢疫信息共享等條款實現通關效率超越RCEP水平。

升級版的自貿協定中,涵蓋了雙方合作潛力大的新興領域,比如數字經濟和綠色經濟就尤爲受到關注。

“數字經濟等被納入3.0版自貿協定,是與時俱進的做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專家張奕輝向記者分析稱,近年來,數字經濟發展速度快,大有成爲支柱產業之勢,伴隨着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在自貿協定中加入數字經濟的內容已是勢在必行。

當前,美國關稅政策仍在擾動,再加之貿易保護主義擡頭,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完成,向世界釋放出中國和東盟擁抱多邊主義和自由貿易的重要信號。有專家還認爲,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合作,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一個典範。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太和智庫高級研究員王義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可以看到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跟中國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越來越匹配,實現了產業更高標準和規則的對接,契合了綠色經濟、數字經濟轉型的新機遇,也爲RCEP之後的升級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

還有專家認爲,中國和東盟國家的合作,還是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典範。廣西社會科學院東南亞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雷小華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階段,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談判全面完成顯示出,即便全球化遇到困難,但區域經濟一體化仍在加速。中國和東盟在高標準規則下進行經貿往來,同時還有更多新興產業合作正在拓展,將賦予全球貿易活動更多確定性。”

爲合作“保駕護航”

身處全球貿易不確定性加劇的環境,中國與東盟的經貿關係卻展現出強大的韌性,雙方貿易互補性不斷增強。

此前,海關總署新聞發言人、統計分析司司長呂大良在發佈會上透露,今年一季度,東盟繼續穩居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地位,進出口達到1.71萬億元,同比增長7.1%,佔中國整體外貿的比重提升到16.6%。

一直以來,中國和東盟都致力於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雙方的產業鏈、供應鏈聯繫緊密,上下游產品的進出口持續快速增長。一季度,製造業產品佔中國與東盟貿易的比重達到90.1%,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平板顯示模組、汽車零配件、鋰電池增速都超過二成;中國自東盟進口自動數據處理設備的零部件、印刷電路、紡織原料等保持增長。

張奕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和東盟都是自由貿易的倡導者,地緣相鄰,文化相近,交通便利,政治上相互尊重,經濟上相互促進,對發展經濟,促進亞洲區域經濟融合的目的是一致的;其次,雙方產業互補,合作能夠把各自資源稟賦優勢最大化。隨着中國經濟的崛起,中方在資金、技術和人才培養方面具備相對優勢,而東盟在人力資源成本、土地資源條件和優秀的地理環境方面帶來不可複製的便利條件,中國向東盟出口機電產品、製造設備、汽車及汽車零配件等,而東盟則將中國視爲農產品、礦產品的重要出口目的地。

“東南亞和中國都以製造業爲主,雙方在經貿上的互補關係促進了中國和東盟跨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形成。”雷小華表示,目前中國和東盟已經形成了從中國進口原材料、零配件,在東盟組裝並出口至全球的產業鏈模式。

當前,通過從中國進口核心零部件、技術密集度高的中間品,東盟國家希望藉此獲得新產品的比較優勢並實現產業升級,促進區域產業鏈與全球產業鏈對接和融合,最終實現產業升級。雷小華也認爲,隨着中國製造業質量提升和研發力度增加,中國和東盟在合作的過程中將催生出大量新興產業,帶動雙方建設的區域價值鏈地位不斷提升。

中國和東盟在產業上的相互影響與相互依賴,雙方的經貿往來始終保持着良好增長的勢頭。受訪專家還認爲,在此現象背後,不能忽視相關制度安排帶來的支持作用。

以中國—東盟自貿區爲例,早在2002年,中國和東盟先後達成並實施了貨物貿易協議、服務貿易協議和投資協議,並在2010年建成自貿區。2015年,雙方達成升級協議,形成自貿區2.0版,協議於2019年全面實施。2022年11月,雙方正式啓動3.0版升級談判。

談及中國—東盟自貿區的發展,張奕輝認爲其涵蓋的領域非常廣泛,既包括《貨物貿易協定》,也包括《服務貿易協定》和《投資協定》,除了大幅降低貨物關稅水平之外,雙方服務部門的開放程度也在進一步提升,使得投資政策和投資環境更加穩定和透明。

與此同時,他表示,中國和東盟都有推進貿易合作的意願。中國倡導自由貿易,而東盟多國也因自由貿易受益。今年《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迎來了生效實施三週年,它促使中國和東盟之間的協作更加緊密,此外中國在積極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CPTPP),東盟一些國家也在其中,絕大多數東盟國家支持中國加入CPTPP,另外,在美國等國家貿易保護主義擡頭的背景下,中國與東盟將進一步加強自由貿易合作。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鄭青亭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