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證券因併購舊案吃6000萬罰單,多家券商年內因投行業務被罰
下半年剛剛開啓,就有券商被開出千萬級罰單。因一起十年前的重組項目,新三板掛牌券商東海證券被罰沒6000萬。
據東海證券最新公告,公司在金洲慈航(退市前名爲*ST金洲)2015年重大資產重組項目中未勤勉盡責,被證監會責令改正、“沒一罰三”,沒收業務收入1500萬元並罰款4500萬元。
金洲慈航已於兩年前退市,退市前連虧五年、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超157億元。去年年初,上述重組項目被查明存在信息披露重大遺漏、金洲慈航年報虛假記載,最終,公司時任董事長朱要文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
除東海證券之外,今年以來,多家券商收投行類罰單,其中不乏中信證券、中金公司等龍頭券商,多名保代同步被罰,甚至遭“禁業”數月。
東海證券被罰沒6000萬元
針對東海證券的罰單落地之前,金洲慈航重組項目涉及的相關方,已受到行政處罰。去年年初,證監會對金洲慈航和豐匯租賃有限公司(下稱“豐匯租賃”)的多名時任高管,做出市場禁入決定。
據披露,證監會調查認定,金洲慈航、豐匯租賃2015年重大資產重組信息披露存在重大遺漏,相關文件未按規定披露豐匯租賃的關聯交易。同時,金洲慈航2017年、2018年年報虛假記載,合計虛增收入11.31億元、虛增利潤12.93億元。
最終,金洲慈航時任董事長朱要文被終身禁入證券市場,豐匯租賃時任董事長汪洋等其餘3人,被採取5年或10年的市場禁入措施。
回顧該宗收購案始末:2015年4月,彼時名爲金葉珠寶的金洲慈航,擬收購豐匯租賃90%股權,交易對價59.5億元。
豐匯租賃的該部分股權由中融資產、盟科投資等共同持有,其中,中融資產持有比例爲42%。收購完成後,豐匯租賃將成爲金洲慈航控股子公司。
彼時,交易雙方做出業績承諾,按照約定,2015年至2017年,豐匯租賃需分別實現扣非淨利潤5億元,8億元和10億元;金洲慈航(不含豐匯租賃)同期需實現扣非淨利潤1.5億元、2億元和2.5億元。
同年10月底,上述收購案獲證監會覈准。藉此,金洲慈航由黃金珠寶業務擴展到融資租賃業務,當年11月宣佈在煙臺等地設立全資子公司,大力開展黃金租賃業務。
此後,重組交易雙方均完成了業績對賭。其中, 金洲慈航(不含豐匯租賃)在上述約定期內合計實現扣非淨利潤6.16億元,超出約定的6億元。
然而,業績承諾期剛過,金洲慈航便由盈轉虧,2018年淨利潤大幅虧損28.47億元,收購標的豐匯租賃也成爲“燙手山芋”,後者當期淨利潤虧損22.33億元。
2020年5月,因淨利潤連續兩年爲負,金洲慈航“披星戴帽”變爲*ST金洲。同年年底,公司將豐匯租賃90%股權拍賣,被北京首拓融盛投資有限公司以1029.18萬元競得。
這之後,金洲慈航的業績仍未有起色。2018年至2022年,公司連虧五年,扣非淨利潤累計虧損達157.84億元。2023年4月,因股票在前期連續20個交易日每日收盤價均低於1元,金洲慈航走向了面值退市。
雖已退市,金洲慈航昔日的收購案,還在引發連鎖反應。2023年2月初,東海證券突遭立案,事由是公司在金洲慈航上述重組中,開展獨立財務顧問業務涉嫌未勤勉盡責。
如今,處罰落地,證監會調查認定,東海證券在金洲慈航重組項目中,出具的相關文件存在重大遺漏、虛假記載,在獨立財務顧問業務中未勤勉盡責。
投行業務成券商受罰“重災區”
在此之前,今年以來,已有多家券商及證券從業人員吃下監管罰單,事發投行業務失責、違規代客理財或違規炒股等。
其中,據公開數據,投行類業務違規情況嚴重,多家龍頭券商因IPO、併購重組業務被問責。
經第一財經初步統計,上半年,因投行業務違規收證監繫統罰單的上市券商,涉及中信證券、中金公司、國元證券、國金證券等。
部分券商因舊案被罰,曾捲入澤達易盛財務造假案的東興證券2名保代,上月遭監管約談。
北京證監局6月中旬披露,胡曉莉、陶晨亮在相關保薦項目中未勤勉盡責,被分別採取監管談話措施。中國證券業協會官網顯示,2人執業機構均爲東興證券。
另據披露,2020年6月,澤達易盛登陸科創板之時,胡曉莉、陶晨亮是該項目的保薦代表人。2022年5月,澤達易盛因信披違規被證監會立案,後被查明連續6年財務造假、累計虛增收入超5.6億元,公司因此被強制退市。
隨後,澤達易盛及相關中介機構集體被罰,上述2名保代也遭上交所監管警示。
券商及保代同步被追責的情況,也較爲明顯,出現類似情況的還有:中信證券及2名保代因輝芒微創業板IPO被罰,國元證券和2名保代因安芯電子科創板IPO項目被罰,中金公司及2名保代因科凱電子創業板IPO項目遭罰。
不僅如此,部分保代還被採取禁業措施。上述國元證券2名保代,被予以6個月內不接受其簽字的發行上市申請、信息披露文件的紀律處分。國金證券的2名保代,則遭禁業長達24個月,事發想念食品滬市主板IPO項目違規。
此外,部分券商的再融資項目也存在違規。
年初,東吳證券的兩個定增項目都被指違規。據披露,該公司在1月初被證監會處罰,因在國美通訊、紫鑫藥業定增項目中未勤勉盡責,導致相關文件存在虛假記載,東吳證券及4名保代被合計罰沒超15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