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海證券IPO蒙陰影:十年舊案炸出6000萬罰單

2025年7月底,東海證券剛剛披露的年報中展示其2024年全年淨利潤爲2348.71萬元,宣告走出連續虧損陰影,但就在8月初,一紙來自證監會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將這家新三板券商的短板曝光。

因十年前在金洲慈航重大資產重組中的失職行爲,東海證券被處以沒收業務收入1500萬元、罰款4500萬元的天價罰單。這筆相當於其過去一年淨利潤2.5倍的罰沒款,不僅瞬間吞噬了過去一年來之不易的盈利,更將公司寄予厚望的A股上交所IPO之路推向了懸崖邊緣。

從項目啓動到罰單落地,整整十年光陰流轉,讓人難免疑惑:爲何十年前的舊案現在才追責?曾頂着"全國首批創新試點券商"光環的東海證券,怎麼會在這個項目上栽這麼大的跟頭?這筆鉅額罰款,又將給這家正處於業績復甦期的券商帶來怎樣的轉折?

被忽略的裂痕

2015年2月,前身爲金葉珠寶的金洲慈航啓動重大資產重組。在實控人朱要文的資本佈局下,公司擬通過收購豐匯租賃90%股權打造"黃金珠寶+融資租賃"雙主業模式。而豐匯租賃彼時被宣傳爲優質標的,這無疑讓重組方案顯得前景光明。

東海證券作爲項目的獨立財務顧問,本該是這場資本運作的"把關人"。按照規定,它需要在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的持續督導期內,持續跟蹤標的公司的經營狀況。但實際上,這場督導從一開始就埋下了隱患。項目主辦人員中途變動後,公司沒有及時指定新的主辦人,就像一場接力賽突然少了一棒,督導工作出現了肉眼可見的斷層。

更關鍵的是,豐匯租賃光鮮的業績背後早已暗流涌動。2018年,就在督導期結束後不久,這家曾經的"明星標的"業績突然變臉,出現超過20億元的鉅額虧損。隨着監管機構深入調查,一個驚人的真相浮出水面:豐匯租賃通過虛增收入、隱藏關聯交易等方式系統性造假,累計虛增收入6000萬元、利潤6000萬元。而作爲財務顧問的東海證券,既沒有核查出這些虛假數據,也沒有發現那些被刻意隱瞞的關聯交易。

金洲慈航的命運因此急轉直下,2023年因連續虧損被強制退市,數萬投資者血本無歸。而東海證券的違規行爲,也隨着這場退市風波進入了監管視野。2023年2月,公司收到證監會《立案告知書》,這場調查正式拉開序幕。

合規的漏洞

證監會的調查結果,精準剖開了東海證券在項目執行中的層層漏洞。最致命的問題,在於其失守了"勤勉盡責"的底線。

持續督導環節的混亂是第一個突破口。在長達兩年的督導期內,當原主辦人員離職後,東海證券既沒有按規定重新指定主辦人,也沒有銜接好後續工作,導致2015-2017年督導期內監督斷層,使豐匯租賃的造假風險未被提前識別。

更嚴重的是對第三方報告的"拿來主義"。重組項目中,審計、評估等中介機構出具的報告是財務顧問判斷的重要依據,但東海證券卻對這些報告照單全收,沒有進行審慎覈查。後來的事實證明,這些報告中隱藏着豐匯租賃財務造假的關鍵線索,而東海證券的疏忽讓這些線索石沉大海。

對業績承諾的核查更是流於形式。豐匯租賃在重組時許下了誘人的業績承諾,但東海證券既沒有保持職業懷疑精神,也沒有深入驗證這些承諾的可行性。當標的公司實際業績與承諾出現偏差時,公司沒有及時預警,最終讓投資者爲這場"畫餅"買單。

關聯交易的遺漏則暴露了盡職調查的粗糙。豐匯租賃與多家關聯方的交易沒有在重組文件中披露,而東海證券出具的報告對此隻字未提,構成了重大遺漏。這些被隱藏的交易,恰恰是豐匯租賃操縱利潤的重要手段。

最終,東海證券出具的文件中充斥着虛假記載,豐匯租賃虛增的利潤被當作真實數據寫入報告,成爲誤導投資者的"有毒信息"。根據2005年《證券法》,證監會對其作出"沒一罰三"的處罰,沒收1500萬元業務收入,並處4500萬元罰款,合計6000萬元。項目負責人馬媛媛、主辦人員周增光和陳翔也分別被處以10萬、8萬、8萬元罰款。

多米諾骨牌

6000萬元的罰單,像推倒的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在東海證券內部引發了連鎖反應。財務報表上,2025年上半年營業外支出因這筆罰款增長14780.41%,達到5593.93萬元,直接吞噬了公司2024年全年的淨利潤,後期其短期償債能力很可能被削弱,儘管公司聲稱"資金儲備充足",但市場對其財務穩健性的質疑聲浪不斷。

受影響的不只是財務數據,公司的IPO進程也因此蒙上陰影。2022年,公司發佈擬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上交所上市輔導情況,與中信建投簽訂了《東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與中信建投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關於東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之輔導協議》。

啓動的A股上市計劃,因這起"情節嚴重"的處罰可能面臨停滯,畢竟《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明確規定,36個月內重大行政處罰可能構成上市障礙。

比短期經營壓力更棘手的是市場聲譽的受損。作爲全國首批創新試點券商,東海證券曾立志成爲"一流區域型券商",但這張罰單讓其專業形象大打折扣。客戶開始用腳投票,項目承攬難度加大,"業務下滑-人才流失-競爭力弱化"的惡性循環都很可能成爲東海證券面臨的問題。

事實上,這場風波的影響早已突破單個公司的範疇,整個證券行業都從中讀到了監管層的明確信號:持續督導不是走過場,中介機構必須擰緊責任的發條。如今,註冊制改革已全面壓實中介責任,強調打擊財務造假與"假重組",正是對這類事件的直接回應。

十年前簽下的那份財務顧問協議,最終以遠超服務費的代價畫上句號。東海證券的案例像一面鏡子,照見了資本市場"看門人"責任的重量。對於投資者來說,不僅要關注上市公司的公告,更要審視背後中介機構的執業質量;對於行業而言,合規不是成本而是生命線,任何僥倖心理都可能在未來付出沉重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