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煙退潮,思摩爾如何支撐千億神話?

“電子煙第一股”思摩爾國際,又有了新的故事。

通過給全球電子煙品牌代工,思摩爾短短几年便成長爲市值超過5500億港元的“電子煙之王”。

隨着電子煙消費熱潮退卻,以及全球範圍內的電子煙管制,思摩爾盈利能力大幅下滑、跌落神壇,市值一度縮水95%。

去年以來,藉助在霧化科技領域的產業積累,思摩爾佈局霧化美容和霧化醫療業務,並將2025年作爲第二增長曲線的關鍵落地年。

於是,這一年多以來,思摩爾國際的股價走出了一條復甦之路,市值再度站上千億高峰。

然而,電子煙品牌業務以及新業務的投入,繼續侵蝕着思摩爾的盈利能力。用電子煙業務來培育新業務的騰挪,註定是一場長期且艱難的馬拉松。

神話再動搖

7月15日晚間,思摩爾國際(06969.HK)披露2025年半年業績預告,1-6月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18%至60.13億元,淨利潤4.43億元-5.54億元,同比變動-21%至-35%。

公司解釋稱,上半年以股份爲基礎的付款開支同比增長了1.76億元。如剔除此項影響,公司經調整淨利潤6.88億元-7.87億元,同比變動-9%至4%。

盈利能力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爲,思摩爾進一步加大了自有品牌的市場開拓力度,尤其是在海外市場,導致上半年分銷及銷售開支同比大幅增長。

電子煙的資本神話,又一次動搖了嗎?

2009年,湖南的“落魄煤商”陳志平南下深圳,在“如煙”倒下後的市場間隙中,創立電子煙企業深圳麥克韋爾。

初期,麥克韋爾靠代工出口在市場站穩腳跟。2011年,開始與億緯鋰能(300014.SZ)合作,2014年得到該公司的戰略投資。從此,麥克韋爾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後來更名爲思摩爾。

2018年-2019年前後,電子煙在全球市場開始爆火。擁有產業基礎和較強研發實力的思摩爾,接住了這一波紅利。

在億緯鋰能的加持下,思摩爾只用了不到10年,便發展成爲電子煙市場最大的賣水人。當時,它通過代工出口模式,把電子煙賣到了世界各地。其客戶包括日本菸草、英美菸草、Reynolds Asia Pacific、RELX及NJOY等。

在此基礎上,思摩爾逐步在海外市場開啓自有品牌業務,先後推出電子煙品牌Vaporesso、Renova及Revenant Vape等,近年主推品牌爲Feelm、Vaporesso、Metex。

這種特殊的行業生態位,讓思摩爾步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

2016年,公司收入、淨利潤分別爲7.07億元、1.06億元。3年之後的2019年,收入和淨利潤分別達到76.11億元和21.74億元,分別增長了10倍和20倍。

2020年,思摩爾國際以“電子煙第一股”的身份登陸港股,輕鬆募集80億港元,創造了電子煙市場的資本神話。

2021年初,思摩爾國際股價衝高至88.96港元,市值高達5500億港元。那一年,公司登上自己的巔峰業績,收入、淨利潤分別爲137.6億元、52.87億元。

盛極必衰,從2022年開始,思摩爾進入業務下行週期。儘管有其他業務加入,維持了收入的V型趨勢,但盈利能力每況愈下,毛利率從50%以上下降至40%以下,淨利潤降至10億元級別,淨利率從接近40%下降至略高於10%。

思摩爾國際股價一路下滑,2024年初一度跌至不足4.5港元,市值不到300億港元,3年縮水95%。而後,公司股價又一路上攻,重回千億市值,並在今年6月拿下23.10港元的階段高點。

跌宕起伏之中,思摩爾的危機根源何在?又是通過什麼,部分贏回了市場信任?

監管性行業

那幾年,電子煙的風颳到了中國市場,年輕人抽電子煙成爲一種時尚,悅刻RELX門店開遍各大城市。不過,電子煙並未如思摩爾上市前預測的那樣,成爲一種生活方式。

最近幾年,電子煙熱潮漸退,悅刻、魔笛等品牌先後陷入關店質疑。終究,它也如兒童玩具市場的蘿蔔刀那樣,在爭議和質疑中,曇花一現後隱入塵煙。

天眼查數據顯示,2021年是中國電子煙行業的發展巔峰,當年相關企業新增註冊量達到8.4萬家;但2022年新增註冊量就減少至3.8萬家,同比下降54%,此後一直維持在低位;2025年至今,電子煙相關企業新增註冊量僅爲1.7萬家。

全球市場同樣如此。歐睿數據顯示,2024年全球電子煙市場規模350億美元,同比增長15%,較低谷期有所恢復,但增速已經明顯放緩,預期並不明朗。

電子煙消費趨勢的由盛轉衰,受到影響的不僅是各大電子煙品牌,還有思摩爾等代工方。

在這個增速下滑、預期收縮的市場中,競爭變得更加激烈。思摩爾在市場上升期拿到的超額利潤增長,最終還是會被產業成熟度磨平。

另外,電子煙熱潮激勵相關企業進入,加劇了行業內卷。盈趣科技、贏合科技等佈局電子煙市場,其實就是摸着思摩爾過河。

當然,更關鍵的,仍然是監管帶來的影響。菸草,在全球範圍內都屬於管制消費品。電子煙,同樣如此。

2016年,世衛組織建議各國應考慮禁止在室內場所使用電子煙,避免二手菸的危害。直到目前,仍然有相當一部分國家和地區,禁止或限制銷售電子煙。在電子煙的主要市場美國,FDA對電子煙監管態度和相關制度的變化,已經數次影響到思摩爾的業務發展。

值得一提的一個細節是,作爲實質上的電子煙第一股、中國電子煙老大,思摩爾在自己的招股書、財報和官網的業務描述中,很少看到“煙”字,而是以“電子霧化”、“霧化科技”指代。可見,整個行業何其敏感。

多曲線發展

在全球性的強監管下,思摩爾國際的B端業務與品牌業務均承受巨大壓力,日子並不好過。

於是,在電子煙業務的基礎上,思摩爾也在突出自己“霧化科技”的概念,開始佈局“大霧化”市場的美容與醫療業務,並將2025年定爲發展第二曲線的關鍵之年。

這兩個細分市場的霧化業務,相對於電子煙,規模並不算大,競爭卻非常激烈。不過,這兩項業務具備正向價值,它們所能獲得的穩定性,電子煙可能永遠無法滿足。

2024年,公司進軍霧化美容領域,推出嵐至品牌和新一代霧化美容產品解決方案。除佈局線下渠道外,也上線了各大主流電商平臺,在雙11等重大節點,銷售收入位於同類型產品前列。下半年,公司順利上線面向美容院等B端市場的嵐至霧化美容儀。

在霧化醫療市場,思摩爾已經具備完整的吸入藥械產品的研發、生產、質量控制、醫學研究、臨牀實驗及註冊申報能力。此前,公司已經完成了多項針對哮喘和慢阻肺的藥械結合產品的開發佈局,爲後續註冊申報提供了有力支撐。

其中,面向霧化美容市場的嵐至品牌,已初步打開了局面。2024年,公司中國市場自有品牌業務(霧化美容產品)從0起步,收入達到2700萬元。

不過,思摩爾國際也爲此付出了代價。品牌業務投入增加,導致公司盈利能力持續下滑。其中,就包括面向國內市場的霧化美容業務。

儘管思摩爾的三大業務都是霧化科技,但從電子煙跨向霧化美容和霧化醫療,並不能讓公司的資源效力最大化。

好在,公司在電子霧化市場深耕十餘年,擁有一定的產業護城河。去年,思摩爾在全球範圍內新增專利申請1558件,其中發明專利893件;截至2024年底,其全球專利9253件,其中發明專利4760件。

現在,思摩爾的電子煙業務仍足夠掙錢,這給第二曲線的培育提供了有力保障。即便公司連年大額現金分紅,其2024年底的現金仍超過50億元。

現在的問題是,第一曲線能夠堅挺多久?第二曲線的培育週期又需要多少年?這不僅考驗思摩爾國際的戰略定力,也取決於公司的執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