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綠”成“金” 探尋發展“密碼”
人民網記者 杜燕飛
盛夏時節,走進位於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塔拉灘的光伏產業園區,一排排由國家電投集團黃河公司爲主力軍打造的藍色光伏板向陽而立,熠熠生輝,如同一片藍色“海洋”。
“以前這裡風沙滿天,一年刮到頭。風一吹起來,站在十幾米外連人都看不見。”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鐵蓋鄉下合樂寺村的牧民葉多說,“現在光伏板下的牧草多了,我們家300多隻羊全在光伏園區裡放養,羊吃得飽、長得肥,自家的收入也從原來的一年三萬多元變成了如今的七八萬元。”
今年是“兩山”理論提出20年。葉多實實在在的獲得感,正是各地踐行“兩山”理論的生動寫照。
此前印發的《關於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意見》指出,大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加快能源、工業、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領域綠色低碳轉型,加強綠色科技創新,增強美麗中國建設的內生動力、創新活力。
——能源綠色轉型繪就富民長卷。緊鄰三峽大壩的許家衝村,距離罈子嶺景區僅1公里,30年前爲支援工程建設舉村搬遷。村裡創業致富帶頭人謝蓉,率先推出牽花繡非遺手工藝,隨後又創辦村裡首家民宿,打出“吃移民飯、住移民家,看三峽最美夜景”的招牌。
如今,村裡38家民宿集羣崛起,形成“黨支部+合作社+村民”發展共同體。2023年村集體收入超80萬元,人均收入超3萬元,比2018年大幅增長。
在山東,海陽核電“暖核一號”核能供熱項目自2019年投運以來,已成爲煙臺海陽、威海乳山兩市40萬居民1300萬平方米的清潔熱源保障,累計供熱1432萬吉焦,節約原煤消耗約129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36萬噸。與此同時,由於所供熱量的四分之三來源於回收原本排向環境的熱量,改善了區域供暖季海洋生態環境。
“室溫在23攝氏度左右,取暖費每平方米價格比之前低了1元,空氣也更乾淨了。”住在距離海陽核電廠20公里的成女士說,“我們享受到了綠水青山的美麗,也得到了金山銀山的實惠。”
《中國的能源轉型》白皮書顯示,十年來,在能源安全新戰略指引下,我國深入推進能源生產和消費方式變革,供給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能源綠色低碳發展實現歷史性突破,有力保障了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更好滿足了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有效支撐了美麗中國建設。
——科技創新培育綠色發展動能。在我國首個萬噸級綠氫示範項目——新疆庫車綠氫示範項目現場,近55萬塊光伏板相連成片,產出的綠氫被輸送至附近的塔河煉化,助力煉化企業降碳增綠;在上海,國內首套10萬噸級兼容燃煤燃氣低濃度二氧化碳捕集裝置——長興島電廠CCUS創新示範項目,將二氧化碳“變廢爲寶”,打通“碳捕集+碳運輸+碳利用”全流程,讓經濟價值和環境效益相得益彰。
“我們依託自主創新的氣凝膠絕熱技術,通過‘一步催化法合成硅酸酯’和全球首套全自動超臨界二氧化碳工藝,降低生產成本12%,提升能效10%以上,爲石化、鋼鐵、建築等行業提供高效節能解決方案。”中國化學華陸公司有關負責人說。
專家表示,科技創新已成爲傳統產業“點綠成金”的關鍵所在。要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創新對綠色轉型的關鍵引領作用,開展多層次試點,推進工業、能源、交通運輸、城鄉建設、農業等重點領域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不斷擦亮美麗中國綠色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