澱粉吃不夠 當心危及免疫功能

健康熱門

看到澱粉就如臨大敵?這是許多癌症患者甚至一般民衆常見的飲食迷思。營養師指出,許多人在治療或日常保養中,大幅強調蛋白質的補充,卻忽略澱粉的角色,甚至認爲澱粉會導致肥胖、癌細胞擴散等壞處,這樣的觀念並不全然正確。

癌症關懷基金會營養師黃書宜說明,澱粉正確名稱應爲「全谷雜糧類」,主要功能是提供糖類,是人體最直接、最有效率的能量來源。食物中的營養素大致會分解成糖類、蛋白質與脂肪3大類,糖類應占總熱量的45%到55%;若糖類攝取不足,會迫使蛋白質被拿來當能量使用,影響身體修復與免疫功能,還可能干擾內分泌,造成情緒不穩與代謝失衡。

黃書宜強調,不應該把澱粉視爲敵人,而是要有策略地選擇「非精製澱粉」,像是南瓜、鷹嘴豆、地瓜、糙米等,皆屬於優質澱粉來源,含有大量膳食纖維、植化素與維生素。

由於這些食材口感較粗糙,對於癌友或長者較不友善,也讓部分民衆因不習慣而卻步。黃書宜建議,可先以電鍋蒸熟,再用調理機打成細滑口感,容易入口且營養密度高。

「未精製澱粉」指沒有經過加工的原型態食物,例如糙米、地瓜、南瓜等;「精製澱粉」是經過加工後,去除麩皮、胚芽的澱粉所製成的食品,例如白麪條、白吐司等。

國民健康署網站指出,「未精製澱粉」可增加飽足感,減少攝取過多熱量,且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有助於體重控制。另外,未精製澱粉大多屬於低升糖指數(GI值)食物,可延緩飯後血糖的上升速度,降低得到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相關疾病的風險。

國健署提供選擇未精製澱粉的技巧:可用地瓜、馬鈴薯等未精製雜糧替代部分的白飯;多選擇全麥吐司、全麥饅頭取代白吐司、白饅頭;烹煮糙米、黑米前泡久一點,更軟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