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飾缺電危機 能源政策不及格

核三廠2號機5月17日除役。(本報資料照片)

在堅持非核家園下,賴清德總統上任時提出「淨零轉型五大策略」,宣示啓動「二次能源轉型」,要加速地熱、氫能等多元再生能源。一年下來,新能源呈現「奈米進度」,電價卻大漲逾1成,核能退場後,8成以上發電要靠火力,減碳速度緩慢。專家直指,賴政府能源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僅是缺電,還有「不確定風險」,恐令國內外企業對臺投資卻步。

二次能源轉型,賴清德喊出發展多元再生能源,透過碳捕捉、碳封存手段,要建立低碳安全的能源新結構。至於核能,則依照非核家園時程除役,但組成總統府層級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招攬擁核的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外界解讀政策曖昧,對核電保留空間。惟在野黨修法讓核電廠可延役20年,核三仍於5月17日停機。

回顧賴政府一年來的能源成績,去年10月電價大漲12%,蔡賴兩任總統3年調漲電價4次,產業與民生喊苦。減碳上,去年排碳係數降到0.475公斤(每度),與原先行政院2025年0.388公斤目標,仍有很大距離。

清大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特聘教授葉宗洸說,賴上任後,強制執行非核家園,推升電價,現在便宜核能都不見了,未來電價更看漲;同時空污排放變多,減碳成績也不佳。中油、臺電等國營事業營運,更因配合「穩定物價」各自累虧691億、4229億,形同無底洞。

供電方面,這一年沒大停電,但葉認爲只是幸運,事實上,無預警小區域停電仍多,去年也多次夜尖峰備轉率跌到6%警戒線以下。

在多元綠能方面,賴總統的新歡地熱與氫能,建置進度緩慢,今年底地熱才達20MW,2030年也將只達200MW,不及中火1部舊燃煤機組一半。氫能則是經濟部號召臺電、中油、中鋼3家國公營事業成立「氫能推動小組」,但現在連首座加氫站的設立都一延再延。

中經院綠色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陳中舜直指,臺電內部的人也知道,想用冬天離岸風電產綠氫,不太可能做到,主要是產出的氣態氫,需要大面積存放,但臺灣缺乏這種地方。

新綠能沒進展,舊綠能也跳票。綠能佔發電比2成目標,前任蔡總統已延一年到2026年底,賴上來後,去年底太陽光電建置量僅14.2GW,離岸風電明年5.7GW目標也不能保證達成,這張2成綠能支票,還不知道能否兌現。

總結賴清德能源政策,葉宗洸給出了「不及格成績單」。陳中舜更警示,賴政府能源政策最大的問題,不僅是缺電,還有「不確定風險」,恐令國內外企業對臺投資卻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