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暗藏變局/美中俄雅爾達體系回歸?陸方冷對

專家熱議川普接受雅爾達模式的可能性,不過大陸官媒有反對意見。圖爲1945年,當時蘇聯領導人史達林(右)與英國首相邱吉爾(左)、美國總統小羅斯福(中)齊聚雅爾達,後簽署密約。(美聯社)

川普回任前,多次揚言要在極短時間內結束俄烏戰爭,這樣的思維一度引起外交圈或者學界聚焦在美國是否重回「美中俄戰略三角」中,以「聯俄製中」方式取得大國競爭的全面勝利。

這種想法一度引起北京方面高度警惕,並在2024年底透過官方智囊學者直接當面詢問俄國總統普亭。不過若是觀察川普回任到現在逾半年的發展,「聯俄製中」早非主流,華盛頓與莫斯科的關係就算解凍也不會邁向結盟,相反,北京與莫斯科的關係也沒有出現任何劇烈惡化的跡象。

如今,國際關係學者討論更多的是,「雅爾達體系」是否可能迴歸?

所謂雅爾達體系,源自於二戰結束前夕,1945年英美蘇元首在克里米亞雅爾達舉行的一次會議,會議確立了戰後東歐與遠東等地區國際秩序的劃分,涉及德國、波蘭地位,以及庫頁島、千島羣島等地的歸屬,對中華民國影響最大的是促使外蒙古獨立出中國領土之外,也被批爲「密約」。

今年3月,美國「外交事務」雜誌刊文討論「勢力範圍的迴歸」,並提及雅爾達體系重新上演的可能場景。隨後在5月,紐約時報刊文「川普的願景:一個世界,三個大國?」,稱美國現任政府的秩序願景,就是建立由美國、俄羅斯和中國大陸主導各自勢力範圍的「三分天下」格局。這些都助長了「雅爾達體系」的熱議。

川普回任後,其國務卿魯比歐就公開拋出「多極化世界」(multipolar world),外界一般也認爲,川普偏好於大國共治世界。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一場小型座談上,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就提到雅爾達模式的可能性,同時,美國丹佛大學教授趙穗生也指出,川普可能會接受這個概念,因爲川普認爲大國之間可能會「共謀」而不是競爭,這意味着中俄美可以合作解決這些衝突,包括烏克蘭和中東。

不過,大陸學界對於「新雅爾達體系」也有不少反對的意見。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時殷弘向本報表示,美國現在(和可預見的未來)堅持不承認中俄各自的「勢力範圍」,無論是東南亞還是小部分東歐,甚至中俄自己未分割清楚、當地國家也不讓它們分割的中亞,美國也時有爭取動作。因此他反問,「何來新雅爾達體系?」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院長朱鋒也向本報分析,新雅爾達體系「根本沒有可能性」。對於國際體系的短中期可能變化,他指出,現在川普上臺,世界也持續發生深刻調整跟變化,但還遠沒有到國際體系出現決定性調整的時候,今天還依然是美國主導的單極體系,美國與西方儘管在貿易、烏克蘭、關稅戰問題上有爭議,但是美歐日同盟關係依然穩定。

事實上,中共官方雖然沒有高層出面明確駁斥「新雅爾達體系」的可能性,但已有在官媒刊出學者的批駁,間接表達了官方的立場。環球時報6月底刊出了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研究員趙隆撰寫的半版長文,就批評了「新雅爾達體系」,他強調所謂的「新雅爾達體系」或「三分天下」格局等設想或論調,深深根植於冷戰邏輯和地緣政治盤算,「世界各國理性人士應高度警惕這樣的話語陷阱」。

中共中聯部前副部長於洪君7月初也在世界和平論壇上指出,1980年代末之後東歐劇變,兩德統一,華約解體,意味着雅爾達體系壽終正寢,由於新的國際體系遠未真正形成,原有的多邊組織勢必順時應變,轉換職能;新生的多邊機制則開拓創新,銳意探索。

整體看來,中共雖然強調「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大國協調」及「推動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極化」,但至少目前沒有任何官方認同「新雅爾達體系」的跡象,且(大國之間)具體畫分勢力範圍的現實難度亦極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