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熱產業籌組協會 推動政策突破整合資源
臺灣地熱發展迎來關鍵轉捩點。多家地熱開發商,包括環臺地熱、臺泥綠能、盤石地熱、宏侖電能與久立能源,積極籌組「臺灣地熱產業協會」,期望整合產業資源、推動政策鬆綁。籌備會成員日前聯袂拜會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針對當前發展痛點與關鍵議題深入交流。
作爲協會的發起主力之一,環臺地熱去年11月即召開發起人會議,預計5月底正式成立協會。董事長李世斌與總經理李韋德指出,目前國內20多家地熱開發商表態加入,爲協會準會員,相關產業鏈廠商可作爲觀察會員。協會成立宗旨明確:「從地熱出發,爲產業發聲」,負責彙整業界建言、整合資源、作爲產官溝通橋樑,扮演推動者與協調者雙重角色。
環臺地熱董事長李世斌(右二)、總經理李韋德(右三) 與宏侖電能總經理劉士琳、久立能源董事長陳威宇、總經理陳志鴻及盤石地熱等地熱開發商拜會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左一),積極籌組臺灣地熱產業協會。籌備會/提供
業界預估,臺灣地熱具備龐大潛能,2025年預期裝置容量20MW。籌備會強調,欲達成此目標,須積極擴充國內鑽井團隊、引進國外技術與設備。希望國營事業在更新鑽機與國際合作時,也應與民間開發商技術交流,以利提升產業實力。目前國際設備商對中大型案場興趣濃厚,建議未來以5MW與10MW以上開發案爲主要方向。
發展地熱,原民部落諮商議題是第一挑戰。李韋德坦言,公有地蘊藏高潛能,但繁瑣的部落諮商流程使不少業者卻步。建議簡化流程、明確權責分工,釐清重疊的傳統領域,並由主管機關具裁決權,降低投資不確定性。此外,目前部落回饋機制缺乏法定依據與明確窗口,建議比照其他能源回饋方式,由地方政府協助管理與執行。
土地使用限制也是業者開發面臨的問題之一。多處具高潛能的地區,如大屯火山、知本森林公園等,因位處國家公園或風景區,現行法規禁止探勘與開發。業界呼籲主管機關檢討遊憩區及一般管制區的適用性,開放具開發價值區域,以免資源閒置。此外,電網基礎建設亦需強化。部分潛勢區饋線容量不足,成爲後續電廠輸電的隱憂;加上非都市地區電力品質不穩、跳電與突波頻繁,可能損害機組設備,建議加速升級變電與配電設施,並強化即時監控與容錯能力。
爲加快開發進度,李韋德主張制定24小時鑽井規範。他指出,24小時連續施工能降低井噴風險、提升井況穩定性、加快工期並降低成本。技術方面,電動鑽機與低噪音發電設備的導入,讓夜間施工已非問題;希望透過多井佈局提高整體開發效率,值得政策與市場高度重視。
籌備會表示,除了中油與臺電兩大國營事業外,民間企業也積極佈局地熱開發。環臺地熱近兩年在花東地區推動5個開發案場,與將捷等同業並肩發展。
業者的訴求獲得能源署吳志偉副署長正面迴應,能源署正積極與原民會及國家公園管理署以「公對公模式」進行溝通,希望創造地熱產業、原住民權益及環境保護多贏的局面,也樂見民間業者與國營事業公私合作,協力推動臺灣地熱產業發展。
環臺地熱董事長李世斌、總經理李韋德肯定政府近年推動地熱的努力,將來業者會以「臺灣地熱產業協會」爲平臺與政府各部會對話、提供政策建言,成爲政府推動地熱發電最堅實的策略夥伴。4月24日「臺灣國際地熱論壇」期間,將廣邀業者加入,正式對外號召組織成軍,爲臺灣地熱寫下新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