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評線】秦平:“好評中國”,鑄就盛世交響駛向和合之海

渤海之濱,九河下梢。天津衛六百餘年城垣枕河依海,攬南北舟車之便,聚中西人文之萃。8月9日,“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網絡主題宣傳活動將於此啓幕,邀八方賓朋共赴一場文明對話,攜全國目光探津門、觀萬象,在歷史與未來的交響中,詮釋中華文明的深層肌理與現代氣韻。以文化人,充分發揮網絡傳播優勢、創新方法手段,通過可視化表達、故事化講述、情感化渲染,生動詮釋“何以中國”的時代命題,持續壯大網上主流輿論陣地,加強網絡空間文化培育,讓網絡空間正能量更加充沛、主旋律更加高昂,讓好聲音奏響網絡最強音。

講好天津故事,詮釋“和合”基因。河海奏響歷史交響,紅色記憶傳承血脈,建築瑰寶低語歲月,民俗煙火溫暖人間,工商脈搏躍動時代,演藝華章綻放異彩,文博館藏守護文明,休閒時光品味愜意。天津,正以更加開放的姿態綻放“津派文化”魅力,向世界展現2025上合組織峰會主辦城市的獨特風采……從“河海奏響歷史交響”到“休閒時光品味愜意”,鋪展出一幅河海交匯、古今交融的壯闊圖卷。天津的城脈,深植於“和合”的沃土。這不僅是津派文化的盛裝亮相,更是中華文明“和合”基因的生動詮釋。

凝練哲學精髓,孕育盎然生機。五大道歐式建築與古文化街飛檐斗拱並立成趣,老碼頭工人雄渾的號子聲與相聲茶館裡的會心歡笑交響共鳴……天津的城市肌理,恰是“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生動具象。當“工商脈搏躍動時代”與“文博館藏守護文明”同頻共振,歷史非但未被現代性解構,反而在交融中淬鍊爲賦能未來的精神座標。楊柳青木版年畫不再囿於門神竈王,而是化身數字藏品飛入雲端,連接古今;民俗文化館以沉浸式場景激活塵封記憶,吸引年輕人從“圍觀者”變爲“傳承者”……傳統與創新的和合共生,傳統在創新中煥發生機,創新因傳統而底蘊深厚。

深邃東方智慧,恢弘時代樂章。從《邂逅魅力天津》的全球傳播,到民俗文化館內國際訪客的駐足驚歎,津派文化正日益成爲“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文明使者。當天津的磚雕年畫遇見中亞彩陶,當大鼓書韻和聲波斯詩篇,“和合共生”的理念便超越地域界限,昇華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深邃東方智慧。智能機器人在津門工廠裡精準揮動機械臂,上合峰會的旗幟即將在海河畔高高飄揚,魯班工坊的藍圖紙在異國落地生花……這些生動的圖景,共同譜寫着“何以中國·和合共生”的天津敘事,昇華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恢弘時代樂章。

立於歷史潮頭,勇敢奔向深藍。河海相逢處,千帆共潮生。唯有在差異中求和諧,在交流中謀共生,方能在時代奔涌中鑄就“各得其宜,共奏華章”的盛世交響。河海文明賦予其奔涌的魄力,商埠傳統錘鍊其實用的智慧,曲藝民俗滋養其幽默豁達的性情……津派文化如海納百川,津門一城的故事,映照着一個古老文明走向復興的永恆命題。從楊柳青的民俗密碼到上合之約的全球敘事,是中華文明從未在封閉中僵化,而是在交流互鑑中生生不息的有力見證。讓我們以天津爲窗,觀覽中華文明兼容幷蓄的博大胸襟,推動中華文化在對話世界的壯闊航程中,駛向更加浩瀚的和合之海。(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