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快說·地評線】飛天網評:以“雙向奔赴”之需成就“兩全其美”

日前,由全國工商聯、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聯合發起的2025年度“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在各地舉行。“百城千校萬企”促就業行動自2022年啓動以來,每年都得到10餘萬家民營企業、百餘座城市、千餘所高校響應,累計提供就業崗位超千萬個,現場簽約近200萬。

一邊是高校畢業生就業需要更廣闊的舞臺,一邊是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支撐。要讓民營企業與高校畢業生“雙向奔赴”,民營企業得到想要的人才,高校畢業生找到期待的工作,從而實現“企業想招、畢業生願去”的雙贏局面。

民營企業成爲吸納高校畢業生的主力軍。民營企業在我國就業格局中持續發揮着“穩定器”作用,成爲吸納就業、保障民生的關鍵力量。有研究發現,如果成功創辦一家民營企業,那麼平均每個民企吸納就業的人數將達到10個至12個人。目前全部經營主體中,民營企業數量超過5700萬戶,佔企業總量接近92%,提供了80%以上的城鎮就業崗位。這幾年的《中國本科生就業報告》顯示,近五年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就業的比例較爲穩定,2019至2023屆該比例保持在51%~54%之間,2023屆本科畢業生在民營企業/個體就業的比例最高,達到了54%,即每兩名本科畢業生中就有一人選擇民企就業。今年我國應屆畢業生規模預計達1222萬人,創歷史新高,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成爲穩就業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這樣背景下,提升民營企業對高校畢業生就業吸納能力,格外重要。

高校畢業生是推動民營企業創新發展的生力軍。民營企業發展的希望在於創新,而創新的希望在於高素質人才。隨着民營經濟不斷向高端製造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拓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也從簡單的體力勞動向高技能、高素質的知識型、創新型勞動轉變。高校畢業生知識面廣、可塑性強,成長快、潛力大,對最新的技術和市場趨勢多有了解,其加入有利於企業人才梯隊建設,能爲企業發展帶來新思路,有助於企業新業務拓展及實現轉型升級。有關數據顯示,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高端設備製造業等典型的高新技術行業,成爲本科畢業生職業發展的主要選擇。隨着高端製造業、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領域持續擴容,民營企業將成爲高校畢業生實現職業價值與技術創新雙重目標的“新賽道”。

提升就業供需匹配度。當前,民營企業招聘高校畢業生不僅看重“專業對口”,還看重其“動手能力”。高校畢業生在正式參加工作前積攢一定時間的實踐經驗,解決動手能力差、實踐水平低的問題,既有利於更好理解課程知識,又能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實現真正的高質量就業,就要讓大學生的培養與企業的需求更加對口。應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積極採取訂單式培養、定向式培訓等模式,幫助大學生獲得更多的實習實踐機會,讓高校畢業生入職後能夠展現出更高的成熟度。強化技能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實效性,推動高校科研成果向民營企業轉化,助力形成產業技術研發協同生態。

民營企業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畢業生主動選擇民營企業,促進“雙向奔赴”,破解“民營企業人才匱乏”與“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困局,就能推動實現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民營企業創新發展,達成“兩全其美”的效果。

向秋

責任編輯:車丹清

來源: 中國甘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