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齡老年化時代,如何激活老年人就業和消費市場?

當前,60-69歲低齡老人佔我國老年人口的一半左右。由於老年人平均受教育時間不斷增長,而退休高峰尚未到來,業界觀點認爲,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的“黃金時間”已經到來。

不過,也有學者提出擔憂:在健康老齡化時代,隨着人工智能(AI)技術發展和人形機器人應用,對於最具再就業意願的體力勞動者和最適合老年人羣再就業的服務行業而言,一些崗位機會正在被取代。與此同時,隨着我國從低齡老年化逐漸邁向高齡老年化,養老基本經費尚存明顯不足,老年人在退休後的消費、養老、醫療和長期照護需求尚未被完全激發,針對失能失智老人和健康老人的銀髮市場還有待進一步挖掘。

低齡老年化和老年健康化

“根據全國人口普查最新數據,與以往相比,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的比例持續下降,從2010年的2.95%,到2015年的2.60%,再到2020年的2.34% 。全國‘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約爲618萬人,與流行的‘中國有4400萬失能老人’形成巨大反差。”

在近日由北京星巴克公益基金會、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和上海市浦東新區恩派公益基金會聯合舉辦的一場老齡化專題研討會上,盤古智庫老齡社會研究院副院長李佳提出,社會輿論對於中國需要長期長護的失能老人體量的認知或過於悲觀,進而可能對銀髮市場和養老產業的發展方向與前景產生錯誤預估。

按照“中國大約有4400萬失能老人”的說法,我國14.1億總人口中每100人就有3人是失能者,2.9億60歲及以上老齡人口中每6.5人就有1人以上是失能者。如此高的失能比例,意味着我國的養老服務體系面臨着巨大的供給不足。很多人以此判斷,養老院未來一定不缺客戶,養老是一片空間巨大的藍海市場。

但前述統計中包含了半失能者。

關於失能,按照國際通行標準,吃飯、穿衣、上下牀、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六項指標中,1-2項有困難爲“輕度失能”,3-4項有困難爲“中度失能”,5-6項有困難爲“重度失能”。關於“半失能”,目前沒有統一的標準。普遍的觀點是,6項評估中有1-3項有困難的即爲“半失能”。

李佳認爲,所以更準確的看法是,中國擁有4400萬在吃飯、穿衣、上下牀、上廁所、室內走動、洗澡6項活動中有1項或幾項存在困難的老齡羣體。

“在長壽新常態下,老年人平均預期生活不能自理時間並沒有明顯下降。從2020年到2030年,男性60歲老年人口平均預期生活不能自理時間一直保持在0.90年左右,女性則一直保持在1.50年左右。”李佳說。

另有研究顯示,從中長期來看,老人失能比例將不斷下降,並且高齡老人失能比例下降的幅度遠高於低齡老人。預計到2030年, 80-84歲男性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將下降到48.99‰;女性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比例下降到59.69‰。

李佳認爲,如果聚焦當下,中國80歲以下的低齡老年人的數量和佔比均在85%以上,意味着銀髮市場面對的基本上是一羣健康、低齡且有活力的老年人;隨着中國從低齡老年化邁向高齡老年化,老年人不僅在健康預期壽命上,在不健康預期壽命上也將有較大提升。所以,談及銀髮經濟,“健康老齡化”是一個需要立足的基本點。

在前述論壇上,多名與會專家表示,在信息時代,隨着AI技術的加速發展,老年人工作和生活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多數人退休時只是年齡達標,工作能力與生活能力並沒有衰退。在退休和失能之間,或涌現出長達20年以上的“健康活力期”。

老年就業和消費市場的新挑戰和老問題

儘管我國低齡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規模龐大,但相關就業和消費市場仍未完全被挖掘。這一方面需要社會更新觀念,與此同時,需要注重技術進步的兩面性和“未富先老”問題。

研究顯示,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有3.1億,預計到2032年和2050年將先後突破4億和5億。目前,69歲以下低齡老人在老年人口中佔比超一半。

“隨着退休高峰到來,低齡老年人口預計將在‘十六五’期間達峰。加之低齡老年人平均受教育時間還將繼續增長,當下是老年人力資源再開發的最好時機。”第一財經從一名業界人士處瞭解到。

今年1月,《實施彈性退休制度暫行辦法》正式施行,職工達到國家規定的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最低繳費年限,可以自願選擇彈性提前退休。

不過,有專家指出,我國低齡老年人口再就業率只有約30%,這一比例明顯低於日本、韓國等老齡化嚴重的亞洲國家。在一些發達國家,低齡老年人的再就業率超過六成。

根據公開數據,2023年,我國工業機器人總保有量近180萬臺,佔全球42%。

前述專家認爲,“機器換人”所替換下的人羣往往是那些脆弱、低技能的弱勢羣體。與此同時,隨着AI大模型發展,在服務業這個老年人羣更擅長的從業領域,AI的替代效應也逐漸顯現。

爲此,該專家表示,防止老年貧困,需要放大技術進步的正面效應,警惕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的分化並強化就業援助。

另有一種業界觀點認爲,不能簡單地鼓勵老年人再就業。

李佳稱,老年人再就業只是第三人生的一種重要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特別是從國外的實踐情況看,老年人即使有國家的政策傾斜和就業幫助,仍然面臨種種障礙,想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並不容易。特別是老年人再就業受所在國家整體失業率高低影響很大。失業率高的國家,年輕人就業尚且困難,何況是老年人,反而加深了代際間的矛盾。

在消費市場上,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正高級工程師姜春力則提出,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發展可持續社會化養老服務提供物質保障,也爲老年人享受養老消費服務提供物質基礎。但目前,我國基本養老資金不足,這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銀髮經濟的發展。

“現階段,我國還處於中度老齡化階段。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我們調研中發現,60-80歲左右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不錯,頭腦基本清醒,這部分人羣對社會保障服務的要求並不高。但再過10-15年,中低齡老年人在老年人羣中的比例減退,社會進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這時候全社會對於養老資金和服務的需求會大幅增加。所以,我們應該抓住當前的窗口期,完善養老保險制度,增強全民‘積極應對老齡化’的資金觀念。” 姜春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