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進化論】“瘋狂星期四”背後的數據庫如何商業化?

中新經緯7月1日電 (羅琨)“這些場景你應該都不陌生:在B站看着滿屏有趣的彈幕從眼前飛過,或是在‘瘋狂星期四’輕鬆點下一份肯德基訂單,在手機上刷新着京東物流的信息……你可能沒聽說過我們的名字,但從實時的彈幕洪流,到瞬時的訂單高峰,再到億萬包裹的精準追蹤,這些流暢體驗背後都離不開數據庫的默默支撐。”近日,北京平凱星辰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下稱平凱星辰)副總裁劉鬆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如是說。

這家創立於2015年的數據庫公司,憑藉開源分佈式數據庫TiDB,服務覆蓋金融、互聯網、遊戲、新餐飲、新零售等多個行業,近兩年實現營收增長超過90%。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開源就意味着難以賺錢。而從創立第一天就堅持開源的平凱星辰用10年的時間驗證了開源和商業並非零和遊戲。

從分佈式賽道切入數據庫市場

公開資料顯示,平凱星辰是一家企業級分佈式數據庫廠商,提供包括開源分佈式數據庫產品、解決方案及相關的諮詢、支持與培訓服務。2015年9月,平凱星辰正式開源數據庫產品TiDB。2021年,平凱星辰入選北京中關村瞪羚企業。

2020年,平凱星辰完成 2.7 億美元的D輪融資,由紀源資本、Access Technology Ventures、晨曦投資等機構領投,投後估值達30億美元。

數據庫是什麼?分佈式數據庫又是什麼?對於普通人來說,數據庫是一個略顯抽象的概念。平凱星辰聯合創始人兼CTO黃東旭打了一個比方:“把數據想象成水,杯子就是數據的容器,傳統的數據庫的大小是有限的,但在實際生活中,數據其實越來越大,增長越來越快,水越來越多。這也意味着開發者或者工程師需要去拿着1000個杯子來去裝這個水,管理起來就很麻煩。”

黃東旭將平凱星辰所研發的分佈式數據庫比喻成一個魔法杯子:“我們的技術就是讓杯子隨着水的容量自動變大,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他手裡還是一個杯子,但這個杯子可以無窮變大。”

而TiDB因爲做成了這個“可以無窮變大的杯子”,在數據庫市場分得一羹。劉鬆指出,數據庫並不是什麼新的產品,它作爲基礎軟件已歷經半個多世紀發展。讓TiDB有機會贏得市場的主要原因是,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帶來了用戶規模和數據體量的爆發式增長,而 AI 時代的到來則將進一步加速這個進程,傳統單機數據庫在擴展能力、性能均遇到了瓶頸,而分佈式數據庫則逐漸成爲更多企業的選擇。

劉鬆補充說,TiDB名字中的Ti即金屬鈦,也是取其延展性韌性好的寓意。與傳統數據庫相比,TiDB能夠更好地應對大規模數據的存儲和處理需求,尤其在面對高併發場景時表現出色。

他舉例說,百勝中國旗下的肯德基每週都有“瘋狂星期四”的活動,三餐時段線上線下訂單量巨大,線下有近15000家門店同步接單,此外還有大量用戶使用營銷券。

“整個從查詢、下單到支付,再到訂單派發給物流等環節,背後都需要強大的數據庫進行記錄,確保交易無誤、訂單按時發出。百勝中國選擇我們的數據庫,正是因爲我們能幫助其應對流量突然暴增的情況,推動線上線下一體化進程。”劉鬆說。

此外,餐飲行業擁有大量的客戶互動和交易數據,在合規收集與使用的前提下,通過大數據分析,餐廳可以深入洞察顧客人羣的行爲和偏好,提供菜品推薦和專屬優惠,優化服務流程,大幅提升顧客體驗和黏性。據劉鬆介紹,TiDB提供強大的實時數據處理能力,使以百勝中國爲代表的餐飲企業能夠即時分析客戶行爲、銷售數據和市場趨勢,做出敏捷的業務決策。

如何平衡開源理想與商業現實?

平凱星辰在創業之初就選擇了開源的路線。劉鬆指出,平凱星辰將開源內核作爲產品快速迭代演進的策略,依託開源版本的廣泛使用和豐富反饋,TiDB 得以快速發展,這爲平凱星辰贏得更多客戶的認可奠定了產品基礎。同時,企業級的客戶也存在更多的功能層面、服務層面的需求,而這些功能和服務也贏得了越來越多客戶的認可。

他指出,客戶的核心數據與業務連續性高度依賴於數據庫。因此,客戶爲數據庫付費,遠不止爲軟件本身買單。

“本質上是一種戰略模式的選擇:企業選擇從‘自己動手,風險自擔’的DIY模式,轉向‘專業分工,合作共贏’的夥伴模式。其核心就是將不確定且高昂的隱性成本,轉化爲一筆可控的、明確的顯性成本。企業以此購買到最寶貴的‘服務確定性’,並最終獲得效率提升與業務加速的價值。”劉鬆說,尤其是一些重視數據安全的行業尤爲如此。

他透露,目前在國內市場,金融行業的客戶對數據安全和性能要求尤爲嚴苛,他們就是付費的主要來源之一。

金融行業也被視作數據庫“最難啃的骨頭”。進軍金融領域初期,平凱星辰面臨諸多挑戰。劉鬆坦言,此前數據庫主要服務互聯網場景,而金融客戶對安全合規、系統高可用性及交易完整性有着嚴苛要求——每一筆交易都不容出錯,其對系統穩定性和數據準確性的考驗,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量級。

以技術架構爲例,平凱星辰的數據庫產品初期以“樂觀事務”模型爲核心,即系統默認交易可順利執行,僅在最終提交時才進行衝突校驗。然而,金融機構的嚴苛場景更青睞“悲觀鎖”邏輯,即提前鎖定所需資源以確保萬無一失。這種需求推動了平凱星辰產品的技術演進,在其樂觀模型的基礎上,新增了對“悲觀事務”模式的支持,從而極大地增強了其場景適應性。

“北京銀行是我們第一個金融客戶,2018年我們還只是一家創業三年的公司,數據庫僅發佈了第二版,他們認可我們技術的先進性,給予我們非常大的信任。”劉鬆說。

如今,平凱星辰在金融業的客戶囊括銀行、保險、證券等行業。官網顯示,杭州銀行、中金公司、中國平安等金融企業均爲其客戶。

此外,在人工智能火熱的當下,平凱星辰也斬獲頗豐。“人工智能應用具有高頻、實時性要求高、數據存取反應頻度快等特點,只有具備一體化、高擴展、多模態特性的數據庫才能滿足其需求,而傳統數據庫或擴展性不佳的數據庫往往難以勝任,而這些場景恰恰是TiDB 所擅長的。”劉鬆表示。

不過,劉鬆也坦言,倒回到十年前,開源仍是比較超前甚至“反常識的”。“直到今年DeepSeek用純開源的模式教育了所有人,大模型也能開源,開源才能發展得更快。平衡開源理想與商業現實從來不易,但有一點應該是非常肯定的,無論是開源還是商業,一切都應該以客戶爲中心。”

佈局全球

在加入平凱星辰之前,劉鬆曾在Oracle工作長達十年,此後又加入阿里雲出任副總裁,見證了阿里雲從商業化元年到2021年營收規模達到600億元的輝煌歷程。談及爲何選擇加入平凱星辰這家創業公司,劉鬆表示,開源和國際化是吸引他的關鍵因素。

“在數字化浪潮中,數據的價值愈發凸顯。雲解決了便利性和算力問題,但數據的價值兌現纔是核心。而開源和國際化,正是平凱星辰區別於其他公司的重要特質。”劉鬆說,開源文化強調平等協作、基於善意互相貢獻,這種文化不僅在中國國內市場助力公司贏得客戶,在全球市場也逐漸建立起信任。

技術突破之外,平凱星辰也早已開啓了全球化佈局。如今,平凱星辰團隊從創業最初的30多人擴充至600餘人,分佈在全球各地。

劉鬆透露,海外團隊嚴格遵循“Local for Local”(在本地爲本地)原則,即各區域辦公室基本由本土人才構成。以日本爲例,70%以上員工僅使用日語工作;印度新辦公室則實現100%本土化招聘。這種架構打破了傳統中國企業出海的“外派”模式,僅少數售後崗位由中國團隊支持。

不過,對於平凱星辰來說,創業十年最大的挑戰仍然是全球化。劉鬆指出,全球化是通過一個一個的“本地化”來實現的,而每個區域市場的情況差異很大,需要深度理解本地的行業需求、痛點和決策邏輯,融入當地的文化,才能實現有效的市場開拓。

劉鬆表示,目前平凱星辰也在深化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區佈局。

“站在創立十年的時間點上,我們未來幾年的重點佈局,一是作爲新一代的數據庫廠商,爲國內外更多的客戶提供先進的、面向未來的強有力的數據支撐,這一點對於國內市場來說意義重大,國產化不是單純被替代,而是讓每一位客戶都能真正用上頂尖的數據庫產品;二是從全球角度面向AI做一個更加智能的未來版的數據庫。”劉鬆說。

(更多報道線索,請聯繫本文作者羅琨:luokun@chinanews.com.cn)(中新經緯APP)

(文中觀點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單位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責任編輯:常濤 李中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