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市構建以勞模工匠爲引領的技能人才全鏈條培育體系

來源:德州新聞網

原標題:我市構建以勞模工匠爲引領的技能人才全鏈條培育體系——(引題)

頭雁領航激發“雁陣效應”(主題)

德州新聞網訊 記者劉臻 通訊員於瀟

“從退伍軍人成長爲國際焊接專家,我將帶領團隊突破更多技術瓶頸。”4月30日,在德州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全國勞動模範,大國工匠,華能德州電廠檢修部主任技師、焊工班班長程平的發言,展現了新時代產業工人的擔當。

我市創新構建以勞模工匠爲引領的技能人才全鏈條培育體系,通過教育鏈築基、人才鏈賦能、產業鏈搭臺、創新鏈驅動,形成“選育用”全週期人才成長生態。

市總工會數據顯示,全市72萬名技能人才正活躍在智能製造、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一線,這支產業大軍以工匠精神爲內核,持續爲工業強市建設注入強勁動能。

政策支撐 一線傾斜

聚焦重點領域選樹工匠

“一線工人只要肯鑽研,照樣能成就非凡。”程平說。他憑藉工會系統搭建的競賽平臺快速成長,獨創的“刀刃堆焊”技藝入選國家級“中華絕技”,攻克了航天、深海等多領域技術難題。2017年,他成立創新工作室,帶領團隊突破20餘項技術瓶頸,獲11項專利,創效2200萬元。如今,他不僅被聘爲高級工程師,更培養出一批國際大賽獲獎選手。

“現在的評價標準更看重實際貢獻,只要幹出成績,就能獲得認可。”在程平看來,以“工作業績、實際貢獻”作爲工匠評審條件,進一步激發和鼓勵了產業工人爭先創優、幹事創業的熱情。

不僅是程平,德州市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大會上,受到表彰的人員大多來自基層一線。今年我市獲評全國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狀和工人先鋒號、山東省五一勞動獎章的人員中,一線職工和專業技術人員8名、農民4名,佔半數以上。

向一線傾斜,重點推薦長期紮根生產、科研、教育、農村的普通勞動者,是德州選樹勞模工匠的標準。“我們注重選樹先進製造業強市13條關鍵產業鏈企業負責人和一線高技術技能人才。”市總工會黨組成員、副主席苗君青表示。目前,已建立覆蓋高端裝備、食品加工、醫藥等重點領域的勞模工匠培育體系,爲一線勞動者搭建成長階梯。

爲強化人才支撐,德州市將工匠培育納入“人才興德”戰略,出臺《關於實施“德州工匠”建設工程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構建從“德州工匠”到“齊魯工匠”的梯次培養機制。目前,全市已培育“大國工匠”1名、“齊魯工匠”23名,帶動培養各級工匠人才超3000人,形成“政策激勵—人才涌現—產業提升”的良性循環。

“從車間到領獎臺的距離,正在被一項項務實政策縮短。”苗君青表示。如今在德州,越來越多像程平這樣的一線工人,通過實幹與創新實現人生價值,詮釋着新時代產業工人的無限可能。

夯實育才平臺

打造全鏈條工匠培育體系

“通過培訓,我們掌握了優化吸收液循環量的關鍵技術,尾氣排放指標波動問題迎刃而解!”山東華魯恆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部門技術骨幹李風娟、李康康、林東旭等在德州工匠學院培訓後,分別在黃河流域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技能大賽以及“技能興魯”職業技能大賽中獲得優異成績。今年以來,像他們一樣通過工匠學院培訓大幅提升個人技能並能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產業工人已達2000餘名。

作爲我市首家省級工匠學院,德州工匠學院由市總工會與德州職業技術學院聯合打造,構建了“勞模引領—技能培訓—創新實踐—成果轉化”的培育體系。德州工匠學院投資逾億元建設智能化實訓平臺,推行“教師+技師”雙導師制。155人的“雙師型”教學團隊中,高級技術人才佔比超30%,年均培養技能人才2萬餘人次。

這樣的創新培育模式正在德州形成示範效應。目前,全市已建成25家省市縣企四級工匠學院,覆蓋化工、電力、農業、電梯產業等重點領域。

在德能工匠學院,高級工程師劉建正帶領團隊攻關“漏電故障快速排查技術”。該學院已在市縣電力領域構建起全新的工匠培育格局,累計培育出45項省部級職工創新成果,其他工匠學院也在各自領域取得突破。

“我們將把工匠學院打造成人才的‘加油站’、創新的‘實驗室’。”市總工會副主席劉偉表示。當前全市在建工匠學院超100家,構建了“培訓—創新—孵化”的全鏈條培育體系。

在將勞模工匠培育作爲系統工程,不斷夯實工匠學院育才平臺的同時,我市以賽代訓,通過勞動和技能競賽激發職工創新活力。全國紡織技能競賽冠軍王曉菲的成長就是生動例證。中專畢業的她苦練技藝,2008年憑藉獨創技法斬獲全國紡織技能競賽冠軍,併成長爲全國勞動模範。

“我市已連續舉辦9屆職工職業技能大賽,構建起‘培訓、練兵、競賽、晉級、激勵’五位一體培養機制。”市總工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杜朝生介紹,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計舉辦技能競賽3290場次,吸引51萬人次參賽,評選出728名市級技能標兵。

當前,德州正通過工匠學院、技能競賽等平臺,加快構建高技能人才培育體系,爲產業工人鋪就從“工”到“匠”的成長之路。

勞模打樣

引領人才培育裂變

勞模精神照亮創新之路。

4月22日晚上9點,在國網德州供電公司“信心飛揚”勞模創新工作室裡,山東省勞動模範唐琳正帶領團隊優化電網全景監測分析系統。這樣的創新攻堅場景,在這裡已是工作日常。

唐琳的“信心飛揚”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於2012年。多年來,她帶領團隊取得累累碩果:累計獲得11項發明專利、46項省部級獎項,創造經濟效益超7000萬元。在她的示範帶動下,團隊6項創新成果在全省23家單位落地應用,始終保持着電力信息通信系統“零事故”的紀錄。

這樣的勞模“頭雁”效應正在德州遍地開花。4月22日,在華能德州電廠“程平創新工作室”內,21名焊接工匠正圍繞技術難題展開“頭腦風暴”。作爲工作室的“靈魂人物”,程平不僅個人技藝超羣,更通過“傳幫帶”機制培養出一支能打硬仗的創新團隊。

“帶徒不僅是傳授技術,更要傳承工匠精神。”程平堅持手把手教學,從焊接手法到創新工藝傾囊相授。8年來,工作室通過“師帶徒、徒成師”模式培養50餘名高技能人才,其中12人獲評中央企業技術能手,30餘人成爲集團技術骨幹。

市總工會以“勞模領銜、團隊攻關”爲抓手,聯合企業加大投入,推動建成一批高水平創新工作室,實現人才成長與產業升級的雙贏。目前,全市擁有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1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家、齊魯技能大師工作站8個、省市級技師工作站83個、各類創新工作室685個。

創新工作室既是技術攻關前沿,也是技能人才培育搖籃,每年由專家指導青年骨幹開展科研攻關。泰山體育王偉勞模創新工作室就是典型代表,其研發的多款產品榮獲“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金獎”。

如今,德州勞模工匠創新工作室已覆蓋各重點行業。正如杜朝生所說:“勞模的價值不僅在於個人優秀,更在於帶動團隊共同進步。”通過這種“一個人帶動一羣人,一羣人推動一個產業”的良性循環,勞模工匠正成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人才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