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爲什麼科學家願意來中國做研究?
來源:參考消息
參考消息網4月16日報道 據德國“中國平臺”網站4月14日報道,《自然》週刊的一項調查顯示,在受訪的1600名美國研究人員中,約75%的人正在考慮離開美國。特別是華裔科學家,有的甚至在海外工作了幾十年後仍會被吸引回國。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爲什麼一些科學家會主動選擇中國作爲研究地點?
報道稱,2018年,物理學家迪特爾·賓貝格收到了一份來自中國的邀請。他說自己無法拒絕:一個以他名字命名的研究中心。自2018年4月起,他開始領導位於長春的賓貝格中德綠色光子學研究中心。賓貝格是德國科學院院士,曾在柏林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等地任教。
賓貝格喜歡在中國工作,這不僅是因爲那個研究中心。在中國,他可以專心搞研究,不用處理過多的官僚主義障礙或設法籌集第三方資金。他指出:“在中國,個人才能至關重要。”
據報道,經濟學家和漢學家多麗絲·菲捨爾說:“中國有一個明確的戰略:科學應該站在第一線。爲此它正從感興趣的領域招募研究人員。”她指出,更重要的是:“10年前,在中國從事研究工作可能會對職業生涯造成影響。如今這種情況已不復存在,尤其是在中國的頂尖大學工作。”
報道稱,在中國做研究並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會自動變得更好或更容易。其他地方的教授薪水通常更高——比如在美國或一些歐洲國家。長春的生活也不會像上海和北京這種大都市那麼時尚,新來者需要一些時間去適應。
但作爲德國著名物理學家之一,賓貝格依然選擇了中國,這表明中國吸引全球人才的努力正在取得成果。對那些工作被認爲特別有價值的科學家,中國會爲他們提供資金便利和決策自由。對許多研究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他們能夠毫無阻礙地投入自己的熱情。或者正如賓貝格所說的:“優秀的人才會得到提拔。”
據報道,對研究的支持還包括允許科學家想工作多久就工作多久。但在德國,即使科學家可以並希望繼續工作,他們也必須退休。賓貝格說,他搬到中國的原因之一是,他在柏林已不再被允許繼續工作。
這樣對雙方都有利:科學家可以繼續追求他們的激情所在,中國則獲得了專業知識。
報道稱,像德國這樣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從中國的做法中得到啓發:有針對性地提拔優秀科學家、減少官僚主義、簡化資助程序以及提高對科研機構決策者的信任度。多麗絲·菲捨爾說,如果時不時地有德國同事去了中國,也不必驚慌。“如果退休科學家能夠在中國繼續他們的研究——那爲什麼不去呢?”(編譯/聶立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