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著名大學研究生規模超過本科生?

日前蘭州大學宣佈在校研究生超過本科生,引起輿論高度關注,一些主流媒體甚至對高等教育質量提出擔憂:“粗製濫造”。

研究生規模超越本科生,十年前部分學校就出現了。去年開始,北京市大學畢業生中,研究生人數就超過了本科生。

其實,研究生規模超過本科生,並非今天才出現,蘭州大學只是後來者。

2022年新學年,上海交大招了大約15000人,其中博士碩士合計佔比72%,本科生僅4200人,佔比約28%。復旦大學2022年新生15651人,其中博士碩士佔比74%,本科生僅4120人,佔比約26%。北大清華也類似,本科生佔比遠遠低於研究生。今年,清華本科生不足3800人,研究生近1萬人。

簡單從招生數量看,十多年前個別著名高校的研究生招生量就已經超過了本科生。2023年,北京市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超過16萬人,比本科生多出3萬餘人。

媒體今天才注意到研究生超過本科生,實在遲鈍!

大驚小怪

首先是對研究生教育的誤解

美國著名高校,與此類似,研究生佔比普遍高於本科生,並非個案。

之所以大驚小怪,主要還是普通公衆對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不熟悉,或者說誤解。

嚴格講,研究生不再是普通的大學生,是科研人員了,尤其是博士。

在美國的高等教育體系裡,學術型的研究生,尤其博士並沒有按學生定位,而是研究人員。多數大學的統計數據中,也把博士列入了高校的研究人員系列,與本科生有着明顯的定位區別。

去年在美國佛羅里達,爲了遏制中國的科技進步,佛州出臺SB 846法案,禁止來自中國等7個國家的“研究人員”進入德州州立大學等實驗室。表面上沒有直接說留學生,但研究生屬於研究人員,這個法律就等於禁止中國博士生與博士後進入佛州州立大學的實驗室,佛州州立大學隨後被迫取消了中國學生的錄取通知。

正因爲是類科研人員,不是一般學生,因此,如果你申請到了博士,基本都是全獎,不僅不用交學費,導師必須發放生活補貼。無非是廉價的科研人員,也更像過去的學徒工一樣,只不過是培養你成爲科研人員,因此博士們都喜歡自嘲爲“學術民工”。

這也就是,爲什麼研究生招生基本都是導師說了算,導師們動輒被稱爲“老闆”的原因:自己出錢,給你補貼,教你科研。

同樣,在中國也類似,只是我們多了一個碩士(美國學術碩士很少,多數都是應用類的,並不在此列)。但2020年開始,我國也對研究生的結構與定位進行了新的規劃與調整,學術研究更多定位於博士,碩士以培養應用人才爲主,因此2020年後新增碩士點原則上均爲應用類的,即專業碩士。近日,國家大幅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補貼,主要目的,還是保障科研人員能專心研究。

大幅擴張研究生規模

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

研究生規模的擴張,一方面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需要。

1999年的大擴招,讓中國高等教育進入一個快速的規模擴張時期,我國也快速跨越了高等教育大衆化,進入普及化階段。2023年,強國高校錄取1042萬人,考不上大學變成一件很困難的事情。2024年,全國高校畢業生1179萬,佔到新增城鎮勞動力的90%。在大學招生規模擴張的基礎上,研究生規模擴張也是必然。2023年,研究生招生規模超過130萬人。

更重要的是,擴張研究生教育規模,也是教育強國建設的要求。2024年兩會前,教育部召開發佈會高調強調,“擴張研究生規模”,尤其是博士生規模。最近兩年,博士招生規模連續增長10%以上,遠遠超過本科生與碩士生增長比例。

這一決策與當下中國面臨的險惡發展環境直接相關,是解決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2016年美國“川普政府”上臺,隨後開始全面圍堵中國。貿易戰,技術戰以及人才遏制戰略同步推進。因爲他們深知,只要有技術,貿易戰他們是贏不了的,因此開啓大規模的技術脫鉤與封鎖。但是僅有技術脫鉤還不夠,因爲只要有人才,技術的封鎖只是暫時的,因此對中國開啓了全面的人才遏制戰略。

2018年推出“中國行動計劃”對在美華裔科學家發起調查,全面切斷中美的科技與教育合作,同時,對我赴美留學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開始簽證限制,核心就是限制攻讀理工科。

“拜登政府”上臺後,雖然廢止了“中國行動計劃”,但卻全面“繼承”了這些圍堵中國的戰略,甚至更甚。2024年6月,美國常務副國務卿坎貝爾在一次智庫會議上公開講,美國歡迎中國留學生,但只能讀文科。目前中美的科技交流幾乎歸零,中美高等教育尤其是在高層次人才上的交流合作也幾乎歸零。

在美國的帶領下,西方發達國家也在全面跟進,荷蘭、德國、日本、英國等也推出了類似規定,對我就讀理工科專業的留學生進行背景調查。

在這一系列圍堵下,我國著名大學本科生出國留學比例大幅下挫,一些學校腰斬,一些學校甚至跌去2/3。在過去的幾十年,出國留學是我國高層次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之一。去年新當選的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約76.3%都有海外留學或訪學經歷。

換句話說,美國等西方國家不給我們培養高層次人才了。也正因此,2020年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被提級召開。黨的二十大報告一再強調的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的說法,也來由於此。

中美博弈,最後的勝負手,是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的科技人才!

人家不給我培養了,我必須加強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和能力!此後,國家決策大幅擴張研究生培養規模,尤其是博士生規模。

也就是說,我們必須加強高層次科技人才力量培養,包括數量和質量,以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支撐高質量發展。這也是教育強國的核心目標。

質量的擔憂

增加研究生培養規模,尤其是博士生,增加到哪裡?自然是以雙一流大學爲代表的著名大學,因爲只有他們纔有培養能力和資源,於是就出現了著名大學研究生人數超越本科生的情況。今年部分著名大學的博士招生規模,已經開始超過本科生。

有人擔心質量問題。今年碩士博士點大規模增長就曾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背後原因也在於此。

這裡首先需要破解一個概念,即本科生才這麼多,如何保障研究生質量?

一開始就講了,研究生不是本科生,其培養有點像師傅帶徒弟,核心的資源支撐之一是導師數量與質量,尤其是著名大學。目前我國研究生導師40多萬,即便是清華北大這樣的高校,一般教授每年也只有一個博士名額,而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很多人甚至一年都沒有一個博士招生名額。也就是說,基礎的培養資源還是有的。這個培養能力需要釋放。而目前的擴張重點,也都是這類學校。目前雙一流高校的博士佔比超過了70%以上。

但對於碩士生質量,我也同樣擔憂,尤其是專業碩士的培養。專業碩士,培養的是應用人才,培養模式的改變是核心,如果還是用以前的模式來培養應用型碩士,質量問題恐怕很難提高。

當然,最後的質量,還是質量控制本身。近年研究生延畢越來越多,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質量控制。

只是想提醒一些家長與考生,如果簡單從就業角度考慮讀研,還是需要謹慎,更需要明白:研究生學歷已經無法確保你有一個體面的工作了,因爲未來數量會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