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許多學霸家長都不願意分享經驗?原來背後藏着這樣的真相…

作者:主創團·豬媽媽

網上有一個提問,爲什麼學霸家長都不願意分享經驗?

“但凡孩子是同城同年級,學霸家長都放不開。”

“參加過一次學霸家長飯局,除了說點模棱兩可、不痛不癢的,很難有幫助。”

孩子考試結束後,相信很多家長也想過,向學霸父母取取經。

可問一圈下來,答覆多半是:“也沒怎麼管”“不要催”“多閱讀”“多誇獎”......

這時候,你確實可能會想:這也太凡爾賽了吧!

就沒有大方點、真誠點的學霸家長嗎?

但關於這個問題,我發現學霸父母也挺委屈:

復旦教授沈奕斐說,她在兒子低年級時,曾主動聯繫孩子學校,想給家長們做一場分享,但卻因當時兒子成績還不夠好,被對方婉拒了。

後來她兒子學霸特質顯露,對方又來邀請她,她卻沒時間了。

我一朋友女兒,成績一直數一數二,她也經常被邀請分享。

她說,以前,別人問,她都會很認真地回答,“多鼓勵,多陪玩,多運動,多閱讀......”可沒人信!

大家都嫌她說的沒啥“信息增量”。

後來,她又一五一十地分享清單,用了什麼課程、練習冊,怎麼安排的、怎麼做的,哪些管、哪些不管。

結果,同樣的資源、方法,別人拿去照做,效果大不一樣。

她也挺無奈的。

“真學霸,遇強則強,有什麼好藏着掖着的?”但後來,朋友也確實學會了不說,“反正都會被說不真誠。”

所以,是學霸父母不願分享經驗嗎?我覺得更可能是:

好的經驗,看起來都“不太有用”——這部分是觀念,見效慢,且發生在孩子還沒成爲學霸的時候,大家就總忽略了。

好的方法,並不適用於每個家庭——這部分,你照搬,真不見得有用,還得先回到觀念層面。

也就是說,反而是那些我們聽着像敷衍、像凡爾賽的分享,往往蘊藏着孩子成才的真諦。

這篇文章,我就想充當一次“翻譯”,將那些學霸家長提過,卻沒被具體說出來的“學霸培養”關鍵分享給大家。

“不用催”

——實則是“少用權利,多用規則”

“我家孩子根本不用催。”

你是不是也聽過這句。

我們的內心OS是:“什麼神仙孩子?這不就是中的基因彩票嗎?”“我家孩子不催,他能把你急死。”

但“不用催”只是一個結果。

導出這個結果的“公式”叫做:少用權利,多用規則。

比如,孩子只想玩,不想學習,這是孩子的意志。而想讓孩子主動學習,這是父母的意志。

父母催催催,是想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志做事。

但你發現沒有:只要是人的意志,就會有分歧。如果大家都爭取個人意志,就會有矛盾。你們之間就會變成一種“權利”的對抗。

這時你即使把孩子催動了,他也只是迫於你大人的“權威”,並不是真的認可了、重視了這件事。

你想讓孩子主動學習的目的並沒有達到。

而“規則”呢,卻可以將“個人意志”變爲“共同意志”。

學霸家長不催孩子,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會和孩子協商制定一個共同的規則。

注意,這裡“一開始”“協商”和“共同”都很重要:

一開始——代表是事前,不是臨時起意,憑藉個人好惡、要求突然加的。

協商——代表規則不是由誰單方面制定,是和孩子友好協商,充分討論後的決定。聽取了雙方的想法,獲得了雙方的認可。

共同——代表規則約束的是雙方。孩子要做到什麼,家長要做到什麼,都要遵守。

這種情況下,孩子對於該做什麼,不做什麼,什麼時候執行,一開始就有清晰的認知。就不會是你說一句,他才動一下。

而父母呢,也不是敵人,而是隊友。不會再按照自己的喜好、意志隨意打斷孩子,而是,成爲了可以幫助孩子去執行規則、實現目標的那個人。

這也纔是,爲什麼“別人家的孩子”不用催,卻總能有想法、有決斷、頭腦清晰、凡事主動的根本原因。

“不太管”

——實則是“多幫少管,提供資源”

“制定規則了呀,沒有用,他根本做不到!”

有了規則、計劃,孩子卻不能遵守,是不是規則就沒用?孩子就是沒有自律性,還得靠管?

其實,我們很容易高估孩子/自己執行規則的能力。也就很難意識到,這樣要求、評價孩子根本不合理。

要知道,規則的實現,分爲確立、執行、監督三層。

令行禁止,這很厲害,但沒有做到,只是正常,不是不行。

孩子肯定是在哪一層遇到了困難。

他是那個最需要幫助的人,卻在我們這裡處處受到責難。

這種持續的消極評價,破壞孩子“我可以”的感受,纔會真的讓他們“做什麼都不行”。

教育改革家李希貴說:孩子做出錯誤的舉動,常常是因爲他沒有“資源”去做得更好。

學霸家長那句“不怎麼管”,真正指向的也是:多幫少管,提供資源。

它告訴我們,真正值得家長嚴厲管教的,只有少數幾個底線問題。

其它時候,你的重點,都不應該在糾錯、責備、管控上,而是“如何幫助?”,即作爲一個資源供給者,站在孩子身邊。

當孩子得到的反饋總是:

“沒關係,我們一起來看看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

“我們一起來找找/學學有沒有什麼辦法,可以做得更好?”

他纔會覺得:

自己遇到困難、犯了錯,也可以被理解,不是孤孤單單一人;

做得不好,也不是能力有問題,只是認知還不夠、方法還不好;

他纔會有信心,踩着你給的腳手架,去夠得更高;

並逐步形成成長型思維,成爲一個肯花時間、肯挑戰、肯攀登、熱愛生命的人。

“多誇獎”

——實則是“隨時鼓勵,定量批評”

“管也不能管,罵也不好罵,還要多表揚、多鼓勵。

孩子真的犯了錯,難道就不該被批評嗎?難道還要想方設法找理由誇他不成。”

現在,很多教育相關的文章、視頻都告訴我們,過度批評孩子,會讓孩子低自尊,多表揚、多鼓勵,孩子才能更自信、更積極;

而且誇,也要真心誇、有技巧地誇,不能只誇結果、不誇過程......

這些都對。

但家有叛逆孩子的父母,面對這些建議時,常常既糾結又苦惱。

真的只“誇”就夠?

這裡我想爲煩惱的父母們鬆鬆綁:

哈佛大學認知心理學博士威林厄姆,對誇獎就持保留態度。

裡德學院和斯坦福大學的學者們,在回顧了150多項關於表揚的研究後也發現,總被表揚的學生,不太願意冒險,缺乏自主性。

也就是說,只誇獎,不批評,並不好。

學霸父母們經常建議的“多誇獎”,是針對傳統教育方式中“很少肯定孩子”的現象。

他們真正實踐的應該是:隨時鼓勵,定量批評。

“多誇獎”肯定是要的,但在孩子犯錯時,批評也有必要。

只需要注意:

一、批評是就事論事,不要上升到評論人格;

二、保持誇獎多於批評的量。

具體怎麼做呢?

家長們不妨記住一個黃金比例:誇獎:批評=5:1。

當你攢夠了5個真心實意的誇獎,再對孩子提出批評、建議時,其實他們是很樂意聽取的。

(誇獎遠多於批評時,會讓孩子懂得肯定自己,這時他才更有心力去接受:父母的批評不是在否定他這個人,而是在教他怎麼把事做得更好。)

另外,如果“批評”後,能帶孩子一起復盤、反思,制定下一步行動計劃,效果還會更好。

不信試試吧!

“多閱讀”

——實則是“巧用策略,培養習慣”

最後,我想說說學霸家長提得最多,大家也都知道的一個方法:“多閱讀”。

都知道“閱讀”重要,但爲什麼執行起來總容易打折扣呢?

我想是“閱讀”對於“成績”的好處,並沒有那麼直接和清晰。我們在安排時間時,就總會讓閱讀爲其它事情讓步。

但之所以學霸家長都會建議“多閱讀”,是因爲他們清楚:以閱讀爲槓桿,就可以解決孩子學習的“一籃子”問題。

比如,在我家,“閱讀”就一直有很重要的地位。

重要的表現是:孩子即使沒時間寫完作業,也不會沒時間閱讀。

閱讀是和睡覺、吃飯同等地位的必做項(哪怕忙的時候只能擠出10分鐘)。

而我們體會到的好處至少有4個:

①專注力強

學霸的普遍特點是學習/聽課效率高,這除了和父母小時候很少打斷孩子,把專注力保護得很好之外,還可以歸功爲“閱讀”。

閱讀是用眼睛去獲取連續的文字信息,這和孩子在學習中需要的讀題能力、理解能力一致,也是訓練“視覺專注力”很有效的方式。

如果你想訓練“聽覺專注力”(對應孩子的聽講能力),把看書換成聽電子書就可以做到。

②知識面廣

書是最經濟實惠的“通識教育”材料。經常廣泛閱讀的孩子,背景知識豐富,面對抽象的課本知識,他能在大腦中自動關聯、補充已知信息。

這也是同樣的課程,爲什麼普通孩子學着枯燥,學霸卻越學越有勁兒的根本原因。

③好的思維習慣

很多家長很重視孩子的習慣培養,比如每天早讀、認真打草稿、用直尺檢查......在這些習慣上耗費大量時間。但這些都是外在習慣,並不是成爲學霸的必要項。

真正讓孩子“一路向好”的是什麼呢?我覺得是內在的思維習慣。

比如,基礎點的“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演繹推理,反思覆盤”;綜合點的“創造性思維、批判性思維”等,這些纔是孩子成爲學霸的關鍵。

而這些,都可以從有事實、有觀點、有思考、有討論的“閱讀”中獲得。

④找到榜樣和方法

對於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生活的面很窄,能見的優秀人也很少。閱讀,是時間、金錢都有限的情況下,孩子見到更大世界,聯接更多優秀的人的最棒的方式。

你給孩子說一千遍不要拖拉、要珍惜時間、要勤勞、要勇敢,都很難有用,但當他在書中讀到一個故事,認識一個榜樣,獲取別人怎麼做到的方法時,這些轉變都可以悄然發生。

所以,我們以爲學霸家長說“多閱讀”是在說,閱讀得到的內容可能會“考”到。

事實是,“多閱讀”只是家長們的“策略、工具”,巧用“閱讀”這個策略,他們收穫的是孩子終身學習、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

說到這兒,你可能發現了:

我們雖然有責任支持、監督孩子更好地完成學業,但最終目標一定是:培養一個有自信心、有決策力、有好奇心、積極主動、終身學習的人。

孩子成才的路上,是有方法可循。

但這種方法一定不是某種單一的、確定的指令、路徑。

而是一種因人而異、因時而變的策略,它會一直爲“成人”這個終極目標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