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孩子總是想學好,卻又做不到?這背後的原因竟然是……

作者:主創團·瑾山月

心理學博士林紫分享過一個案例:

林紫博士說:

“父母應當要系統地看待生命,讓孩子的生命之花,開出他們自己在生命原野中原本的模樣。”

別怪孩子做不好,一個很關鍵的因素,是我們忽視了他們的真實處境和成長規律。

爲什麼孩子總做不好

背後的原因令人淚目

我同事的兒子小豪,在我們本地的一所國際高中讀書。

去年這所高中有五六個人拿到了劍橋的入學邀請。

於是同事便把小豪的升學目標,從國內名校升級成常青藤。

伴隨而來的,必然是更加緊張的安排和更高的要求。

但事與願違的是,小豪的學習狀態是越來越差。

他沮喪地說:

“複習題好難,我算不出答案,還有那些英文閱讀,和天書似的。我不是不想學好,可我就是跳起來,都夠不到名校的門檻。”

同事不知如何是好,就來辦公室和我們商量。

我忽然想起了一個心理學概念——習得性無助。

意思是,如果一個人總是失敗,那他就會陷入一種對現實無力的絕望中。

而小小年紀的孩子們,完全不懂這些背後的原因,就只會不停地自責。

他們沒經過什麼大風大浪,一點小磕小絆,都可能是跨不過去的鴻溝。

就像網上說的,小時候,上學遲到五分鐘,忘記戴紅領巾都是天大的事。

也只有長大後才意識到,這些不過是漫長人生中一個小小的插曲。

我們心疼小時候的自己,卻很難共情孩子。

因爲在我們心裡,孩子太重要太重要。

一定要不遺餘力地爲他規劃,一定要狠下心來雕刻他。

但結果卻是,我們越用力,孩子反而越無力。

曾有人打過一個比方,拿成年人賺錢舉例。

如果給你定的目標是年入百萬,但你的能力一年最多賺10萬。你會怎麼做?

你會說,那就一點一點努力唄。

於是,每天一回家,全家人就開始圍着你問:努力了沒?怎麼沒有成效?

這個時候,你再怎麼爭辯都無濟於事,因爲你拿不出大家想看的結果。

緊接着,各種質疑、打擊、規勸,像雪花一樣鋪天蓋地地襲來。

漸漸地你也開始懷疑自己,直到確定自己很差勁之後,就再也沒了努力的勁頭。

我們的孩子,經歷的正是這個過程!

我們對目標的實現太過急切,急切到顧不上孩子的身心狀態。

你不想多賺點錢嗎,太想了,孩子不想變優秀嗎?他也想啊。

但有時候,目標不是想想就能實現的。

尤其是孩子,他最需要的,還是父母的幫助。

真愛孩子

就陪他走過這段最爲艱難的路

村上春樹曾說過:“孩子就像一棵小樹苗,家庭環境就是澆灌的水。”

成長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無條件站在孩子身後,成爲他最大的助力。

①幫孩子鬆弛下來,守護他的生命能量

前段時間,有個視頻火了。

上海的一位爸爸,看女兒寫作業到十點了還沒做完。

二話不說,拿過女兒的數學卷子來,寫完了。

還囑咐孩子說:“別怕,作業我搞定,你快去休息。”

本以爲評論區會有鋪天蓋地的指責,誰曾想大家卻紛紛稱讚說:

“你做了我一直想做卻又不敢做的事。”

很多父母早就意識到孩子的辛苦了。

而我們要做的,是想辦法幫孩子鬆弛下來。

● 少報幾個興趣班,缺幾項才藝不會影響未來;

● 週末帶孩子瘋玩,休息一兩天不會怎麼樣;

● 晚上帶孩子高效學習,別再搞題海戰術;

● 把成績看輕點,從根本上分解孩子的壓力。

美國作家Jennifer Senior在演講中說:

“當我們竭力追求培養幸福快樂的小孩的時候,我們承擔着錯誤的思想負擔。”

凡事不宜用力過猛,先讓孩子鬆弛下來,才能守護住他的生命能量。

②最好的教育,是給孩子成功體驗

浙江大學胡蘭海博士做過的一個實驗:

讓兩隻白鼠在透明捲筒裡相向而行,看它們誰會把誰推出去。

幾次後發現,強勢的白鼠總是會把弱勢的那一隻逼得倒退。

接下來,實驗員在弱勢的白鼠身上安放電極,讓它充分發揮潛能。

果然這隻小白鼠變得鬥志滿滿,連續六次把強勢的那一隻攆了出去。

隨後實驗員撤掉電極,發現原本弱勢的白鼠依然會贏。

因爲,六次的成功足以讓這隻白鼠獲得信心去挑戰強者。

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如此。

每一次成功的體驗,都會讓他更加確信“我可以”。

但不同,我們並不是爲了贏,而是幫他養成一種積極的思維方式。

稻盛和夫說:人生過得幸福的人,都持有積極的思維方式。

教會孩子積極地面對事情,爲的是他餘生的幸福。

多鼓勵、多肯定,也允許孩子多嘗試、多探索。

有了父母的讚許,他會成長爲更有力量的人。

③失敗了也沒關係,給足孩子心理支撐

孩子失敗了,你都怎麼安慰?

“這並不難”“別人行你也可以”“我相信你會迎難而上”……

如果這麼說,孩子會更不耐煩,覺得這是對他的二次否定。

因爲實際情況是,他沒做好,就是事情有難度,就是能力跟不上。

那要怎麼做呢?

有個萬能公式——共情+分享+幫助

舉個例子,我孩子上初中後,數學跟不上。

我瞭解情況後,首先和孩子說起我的糗事。

當年讀高中,我英語特別差,回回都倒數。

我就對孩子說,媽媽當時被老師點名,站在教室後面反思。

所以我特別理解你,碰上搞不懂的學科,就是很無助。

但現在和以前不同了,你有很多“抓手”。

可以上網查查數學怎麼學最高效,也可以去輔導班補補課。

或者,我們去學校和老師溝通,找成績好的同學請教經驗。

別怕,媽媽一直陪着你,直到我們拿下數學這門課。

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說:

“人天生是悲觀者,而後天我們要主動修煉成爲一個樂觀主義者。”

我們安慰孩子,目的就是爲了讓他利用挫折養成樂觀的人生態度。

④告訴孩子,無論怎麼他都值得被愛

前陣子上映的電影《好東西》中,媽媽王鐵梅和女兒茉莉的故事打動了無數人。

王鐵梅會每天親手給女兒做一日三餐,會風雨無阻接送她上學,會關心她的喜好心情。

女兒在牆上畫畫,鐵梅不僅不責怪,還誇讚她“你比米開朗琪羅還要厲害!”

女兒想上臺表演,王鐵梅就鼓勵孩子去嘗試各種樂器,不管是什麼她都支持。

在愛的滋養下,茉莉成長爲一個非常樂觀自信的人。

安全感,是一個孩子對抗壓力的殺手鐗。

我們一定要在孩子最迷茫的時候,給足他關懷。

這樣,孩子纔有面對一切的勇氣。

有個熱門問答。

你希望孩子將來變成什麼樣?

其中一個回答,獲贊最多。

“我希望孩子未來成爲一個陽光少年,能做他自己喜歡的事;

他能把笑容掛在臉上,隨時都能感覺到來自家庭的溫暖與愛;

他可以成爲一個永遠積極的人,碰上點挫折也不會氣餒。”

每一條,都不是多麼宏大的敘事。

全是微小的、平凡的、可觸碰的。

我也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也知道你的初心從未變過。

那就讓我們一起,成爲孩子的避風港,再帶他駛入更爲開闊的人生。

與家長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