犟孩子是來報恩的:爲什麼孩子太犟是好事?

▲ 點擊上方 “曉敏青春說 ” → 點擊右角“...” → 點選“設爲星標 ★ ”

要說青春期的孩子最讓父母頭疼的事,非犟莫屬。

一位家長朋友曾跟我訴苦,孩子實在太犟了。

平日裡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學習安排,不管合理不合理,都只按照自己來。前段時間氣溫都到了零下了,喊她穿件羽絨服跟要她命一樣。你跟她講道理,她說不聽不聽。你說你是關心她怕她生病,她說自己心裡有數不需要你的關心。

結果堅持只穿單衣的她凍感冒了,在家躺了三天。

談到這裡,這位家長很生氣,她憤憤地說:“自己在公司橫豎也是個領導管理十幾號員工,自己的閱歷和眼界都比孩子強。爲什麼孩子依然那麼犟?”

犟,意味着我行我素,只願意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家有一個犟孩子,往往會讓父母手足無措,會覺得自己是很糟糕的父母。

但隨着接觸的孩子越來越多,我發現孩子的“犟”並非是壞事。

甚至,你還要慶幸孩子能跟你犯犟。

犟孩子比乖孩子更有生命力

你期待孩子乖巧懂事,只愛學習嗎?

之前有一部熱播劇叫做《女心理師》,裡面的蔣靜就是這樣的女孩。

蔣靜是媽媽眼裡的乖乖女,從小到大不管是衣食住行還是前途完全聽從媽媽的安排。

媽媽喜歡扎馬尾,蔣靜便只能扎馬尾。

媽媽喜歡劉海,蔣靜便只能剪劉海。

媽媽喜歡鋼琴,蔣靜便只能彈鋼琴。

她想做任何事情,都不能違背媽媽的意願。

從小到大,蔣靜成績優秀,拿了無數的獎盃,是大家口中“別人家的孩子”。

蔣靜的媽媽認爲自己把“最好的”給了女兒,她爲女兒的成就驕傲,也爲自己的教育成功感到驕傲。

可是後來,蔣靜卻被壓垮了。

一向優秀的她,漸漸找不到自我,不知道爲何而活。她開始自虐,並患上了暴食症,企圖用折磨身體帶來的疼痛感,證明自己“還活着”。

其實,面對媽媽窒息的愛,蔣靜一直壓抑着“自我”。長期的重度壓抑,讓她的內心早已被折磨到“生不如死”。

過度的乖巧從來不是一件好事。

早在1960年,溫尼科特提出過一個對心理學影響深遠的概念——“真自體”和“假自體”。

在溫尼科特的視角下,真自體是我活着,我是我自己的感覺。真自體的發展關乎着人自我實現的發展,也是生命力的重要來源。

那些過於聽話、懂事的乖巧孩子,表現出來的往往是“假自體”,也就是用以滿足父母的社會需求或人際需求的“防禦性外在表象”。

誠然,每一個人都需要一部分假自體去適應這個社會對於我們的期待以及規範的要求。但是當他人的期待和要求紛涌而至把心理空間都塞滿了,人就會感覺自己與自我感受斷聯,真實自體就會慢慢被假自體所掩蓋。

一個假自體強大的孩子,他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覺得做什麼都沒有意思,然後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相比乖孩子,犟孩子的真自體發展得更強大。

犟,是自信,是對真自體的捍衛。犟孩子相信自己的感覺值得信賴,自己的需要、想法、體驗都是值得他人理解和尊重的。

科技狂人馬斯克在第三次自研火箭發射失敗時,已經失去了所有的資金,火箭技術也沒達到,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嘲笑和批判。可是面臨着如此巨大的困境,他依然沒有放棄自己的夢想。他強大的自體感給了他繼續奮鬥,想要拼搏的動力。

其實不只是馬斯克,我們熟知的牛人裡,幾乎都有着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犟勁。

毫無疑問,他們與自我的連接是深刻的,不會輕易被空虛感裹挾,也更有勇往直前的動力。

犟孩子沒關上心門

犟孩子不但相信着自己,也相信着我們。

陳舒是個讓父母頭痛的犟孩子。

那天,在因爲學習問題和父母爆發爭吵後,他向我傾訴。

父母跟他說學習是他自己的事,卻總是忍不住插手打亂他的學習計劃。他想先做語文作業,父母卻讓他先做數學作業。他討厭數學的補習老師,覺得他講課的方法不適合自己,可父母卻說他什麼也不懂堅持不換老師。

他不接受父母的安排,於是一直按照自己的進度去學習。現在,父母每天說他犟,一根筋,不懂父母用心之良苦。好像自己已經成了父母的敵人,故意不讓他們安心。

我問他:“你覺得自己犟嗎?”

他點點頭。“確實犟。但是我不覺得這是壞事。”

“我知道我可以聽他們的,但那樣我會很不開心。我也可以假裝順從他們換來他們的閉嘴,但我覺得我不應該這麼做。”

“不應該?”

陳舒陷入了短暫的沉默,而後跟我說,他對父母還抱有期待,覺得發出的聲音多了他們或許就能看見他的感受。

但如今他有些懷疑他的堅持。

說完,陳舒有些哽咽。而我,被他真實的表達感動了。

是啊,迴避衝突最便捷的方式就是沉默。

但那也意味着,你與孩子內心連接的那根情感紐帶已經斷了。

沉默,是一種難言的傷。那些閉上嘴不再爭執的孩子,已經關上了向父母敞開的心扉。

所以,請珍惜那些還在犯犟的孩子。他們一直努力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是因爲不死心,他們到現在還相信能從你這裡獲得認可和尊重。

他們倔強的背後,是對你深深的愛與期待。

孩子的犟的確會讓我們自戀受挫,甚至引發我們的焦慮迷茫。

但當我們放下了自戀和焦慮,會發現和孩子的衝突也是一次療愈和成長的契機。

當你感覺到孩子很犟時,不妨:

1.看見孩子的需要,不爭對錯

來,深呼吸,先平復一下焦躁的情緒。

請告訴自己,你對孩子的規勸是出於你的關心,但孩子的堅持有自己的考慮。你和孩子的出發點不同、經歷不同,所以觀點不同很正常。我們與孩子之間的爭執,大多無需區分對錯。

一個冬天不肯加衣服的孩子,家長看見的是孩子不會照顧自己,卻看不見孩子渴望得到別人對她外表的讚美。

一個堅持自己規劃學習的孩子,家長看見的是孩子在走彎路,卻看不見孩子想要在學習中獲得自主感,看不見他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犟的背後隱藏着孩子的需要。

當我們看見孩子們的需要,承認需要的正當性,孩子很多不必要的倔強就會消失。

2.試着讓孩子承擔一定的結果

性格犟的孩子,往往是是生活的體驗派,比起我們嘴上的經驗他們更相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體驗。面對這樣的孩子,我們可以讓孩子適當地承擔後果。

一位德國太太跟我分享過她的經驗:“如果孩子不想穿很厚的衣服,那麼她可以自由穿着喜歡的衣服出門。如果我擔心她着涼那麼我會幫她帶一件厚外套。”

孩子的成長不可能如他們自己設想的一樣順遂。作爲父母的我們能做的是幫孩子降低後果帶來的危險,而不是替代他們的體驗,去幫他們安排生活中的每一件事不出差錯。

對孩子最大的祝福,是相信孩子。

一個主體感很強的孩子能在犯錯中成長,汲取經驗,發展出自己應對問題的方法。

3.把孩子的犟當做是一場修行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我們與孩子之間的衝突是無可避免的。

但怎麼去應對衝突卻體現了作爲父母的智慧。

有人把孩子的犟當做是一種挑釁,然後用家長權威狠狠壓制。

有人把孩子的犟當做是一場修行,然後用愛和溝通去化解。

藉由衝突,我們可以去了解孩子的渴求是什麼,他希望得到我們怎樣的認可和理解,是什麼讓他對這件事這麼堅持。

藉由衝突,我們也可以去反思是什麼引發了我們焦慮讓我們自戀受傷,我們的成長經歷如何影響着對孩子的看法,我們如何才能和孩子達成和解。

當我們能更好地認識孩子,認識自己時,我們就能更從容地去解決衝突。 我們可以和孩子交心而談,讓愛在關係中自由流淌。

願爲人父母的我們,永遠不會辜負孩子的愛與期待。

優質好課

免費領取

已添加過曉敏老師助理的家長

可聯繫任一助理回覆關鍵詞“資料”領取

未添加過的家長請掃下方二維碼領取

《親子溝通,青春期父母必修課》

《父母早知道,讓孩子遠離抑鬱》

《青春期網絡成癮10大因子自檢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