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大選後的經濟走向?專家解讀一次看
德國基民黨領袖梅爾茨(右)與基社黨領袖居德。 路透
選舉預測顯示,德國反對派基民黨/基社黨聯盟贏得週日大選,領導人梅爾茨有望成爲下任總理。極右派的德國另類選擇黨躍居第二大黨,是有史以來最佳表現。這個結果預料會迎來曠日持久的組閣談判。對於市場關心的財政改革、鬆綁「債務剎車」以提振疲軟等經濟問題,路透採訪分析師和經濟學家的反應如下:
貝倫貝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舒米丁(Hoger Schmieding)
三黨共組聯合政府,以及處於政治邊緣的政黨獲得逾三分之一席次而聯手阻擋修憲,這些可能性相當大。 如果是這樣,他們可能否決任何鬆綁憲法規定「債務剎車」的提案。
德國可能難以找到財政空間可增加軍費和烏克蘭開支,併爲勞工和企業減輕稅務負擔。但如果不能增加軍費支出,德國與北約夥伴之間關係可能陷入麻煩。激怒美國總統川普會增加美歐貿易戰的風險。
德國商銀首席經濟學家柯拉默(JOERG KRAEMER)
未來的聯合政府可能同意爲基礎設施提供更多資金。這對企業有利。但聯合政府的各政黨在經濟政策的許多其他領域——如稅收、社會和氣候政策——存有不同看法。這削弱了經濟政策重啓的前景,而在經歷了五年的經濟停滯之後,德國迫切需要此一重啓。
凱投顧問資深歐洲經濟學家帕瑪斯(FRANZISKA PALMAS)
無論聯合政府具體如何組成,預計都將削減所得稅與企業稅、減少社會福利和增加國防支出。債務剎車改革的可能性已經降低,因爲可能支持改革的大黨——基民黨 、社民黨和綠黨——可能拿不到通過法案必要的三分之二多數票。
荷蘭國際集團總經研究全球主管布茲斯基(CARSTEN BRZESKI)
聯合政府的談判將極其複雜。假設是三黨聯盟,而裡面有自由民主黨,那麼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措施不會提上議程,而是會有一些稅收減免、更嚴格的移民政策,以及更多的國防開支。
然而,由於基民黨和自由民主黨在經濟政策上與社會民主黨相去甚遠,聯合政府可能更得過且過、更停滯不前,除非相關黨派全都意識到,這是推動變革和阻止德國另類選擇黨更壯大的最後機會。
漢堡商業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德拉魯比亞(CYRUS DE LA RUBIA)
針對競爭力而言,如果聯合政府勇於任事,基民黨和社民黨聯盟可能是好事。基民黨/基社黨和社民黨之間可能有某種分工。基民黨將執行供應導向的政策,爲公司大幅減稅,徹底減少官僚作風,以及改革失業救濟金,目的是保持工作的誘因和節省金錢。
社民黨會堅持爲增加基礎建設的投資想辦法。如果沒有更大的支出空間,社民黨不太可能認真進行組成聯合政府的談判,因爲無法就債務剎車導致的資源稀缺,達成如何分配的協定。
但如果任務分工成功——基民黨/基社黨推供應政策而社民黨推需求政策——經濟復甦就真的可能成功。
NORDEA 首席市場策略師格里希(JAN VON GERICH)
出口民調沒能提供明確答案,但看起來基民黨/基社黨和社民黨共組聯合政府的可能性仍然最大。他們應能組建多數政府,這對前景有利。另一個對市場情緒有利的因素是,德國另類選擇黨的表現似乎沒有最近民調顯示的那麼好。最大的幾個政黨是否有足夠票數可改變債務剎車,還有待觀察。
在大選出口民調結果公佈後,德國基民黨領袖梅爾茨(背對鏡頭持麥克風者)與基社黨領袖居德同臺合影。 路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