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報:中國堅定推進航天規劃成績顯著

參考消息網8月6日報道 德國《青年世界報》8月5日刊登記者尼娜·哈格爾撰寫的報道,題爲《建造中國空間站》,編譯如下:

14年前,《法蘭克福匯報》傲慢地評論道,中國在航天領域仍須與其鄰國印度這樣的新興工業國競爭,而且事實上中國僅僅達到美國與蘇聯在20世紀60年代的水平。但僅僅10年後,人們就可以在《時代》週報上讀到“學徒期滿”這樣的話。

在此期間,中國航天領域的科學家、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完成了若干雄心勃勃的項目。其中不僅包括一系列載人航天任務,還包括成功的嫦娥四號任務——2019年初,該任務在航天史上首次實現了探測器在月球背面軟着陸;2020年底,嫦娥五號完成了中國首個無人月球採樣返回任務;2021年5月,負責執行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成功在火星着陸。

曾任歐洲航天局負責人的約翰-迪特里希·韋爾納說,中國的長期規劃和對規劃的堅定推進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這樣的長期規劃也推動着中國在近地軌道空間的空間站建設。1992年,中國確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是製造、試驗併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是建設供航天員短期駐留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是建造空間站,實現長期載人航天活動。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航天員楊利偉進入太空。搭載三名航天員的神舟七號於2008年9月25日發射升空,中國航天員在這次任務中首次完成太空出艙活動。此後,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重點轉向研製和建設自主的近地軌道空間站。

2011年9月29日,一枚火箭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它搭載着中國首個空間站的“草案”。此後,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於2016年9月15日進入太空。二者爲後續長期載人空間站的建設和運作發揮了積累經驗的作用。這些經驗也包括載人及無人貨運飛船的對接和分離。由此獲得的知識支撐了中國空間站的建設。

中國空間站的建設始於2021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的發射,此後這座空間站又擴充了兩個實驗艙。

同時,中國大力推動儘可能廣泛的國際合作,世界各地的多家科研機構接受了中國發出的合作邀請。例如,2019年6月發佈的一份清單就列出了與外國科研機構共同開展的多項空間科學實驗。這些國家包括德國、俄羅斯、日本、印度、墨西哥、秘魯和肯尼亞等。

其他國家的宇航員不久後也將有機會在中國空間站執行任務。今年2月,中國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爲首位非中國籍宇航員進入中國空間站鋪平了道路。(編譯/張瀚文 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