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推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建設成效顯著 裁決書與仲裁規則獲境外廣泛認可

仲裁文書獲美國、新加坡等境外法院承認與執行;仲裁規則被越來越多境外機構適用;多個智能化平臺建設領先全球……近年來,廣東省委依法治省辦和省司法廳按照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委員會工作部署,落實省委“1310”(錨定一個目標,激活三大動力,奮力實現十大新突破)具體部署,指導廣州、深圳統籌謀劃兩個國際商事仲裁中心錯位發展,加快推進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效。

涉外案件質量數量雙躍升

“沒想到交易地點在國外,仲裁委也能完成取證,並高效化解這起糾紛。”國內某企業負責人對廣州仲裁委員會(以下簡稱廣仲)仲裁員感激道。

原來,這名當事人產品出口到外國後與該國企業產生糾紛。因當事人取證困難,廣仲便通過該國的協作仲裁院,依法完成取證。之後廣仲又應企業請求,通過線上調解系統促成雙方談判,最終達成協議。

廣東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說,廣東省仲裁機構以高水平服務,全力助企化解跨境糾紛,爲企業“走出去”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據介紹,廣仲、深圳國際仲裁院(以下簡稱深國仲)錨定國際一流仲裁機構目標,推進仲裁事業高質量發展。2024年,廣仲受案爭議金額824億元排名境內機構第四,其中涉外涉港澳臺案件690宗,連續多年居全國仲裁機構前列,涉案爭議金額91億元,同比增長超80%;深國仲受案爭議金額1422.67億元居全國第二,其中涉外涉港澳臺案件520宗,同比增長25.6%,爭議金額達510.39億元。

去年,廣仲受理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均來自境外的案件同比增長67%;深國仲受理案件中,當事人來源國家和地區達64個,累計覆蓋國家和地區增至142個。

“兩家仲裁機構作出的涉外仲裁裁決在美國、新加坡等世界多個法域和地區得到承認與執行。”該負責人表示,廣仲、深國仲不斷提高案件審理效率,從組庭到結案的天數平均少於90天,遠遠少於新加坡國際仲裁中心(平均13.8個月)、倫敦國際仲裁中心(平均16個月)等國際一流仲裁機構的辦案時長。

制度創新走在了世界前沿

前不久,大韓商事仲裁院成功審理一起採用“廣州模式”的案件,涉案的中國企業法務經理張先生表示,與韓國企業發生糾紛後,以爲在合同約定管轄機構的情況下需到韓國開展仲裁程序,沒想到通過廣仲的協助,在國內就完成了立案材料交接等程序,這讓他感受到廣東在制度創新層面走在了世界前沿。

該案中的“廣州模式”是指廣仲首創的銜接域外仲裁規則的“3+N”庭審模式,即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地庭審模式、普通法系香港庭審模式、大陸法系澳門庭審模式爲基礎,不斷加入符合其他國家地區的仲裁法及仲裁程序特點的N種庭審模式。

廣仲主任王天喜介紹,廣仲全面推動“3+N”模式在境外落地,新西蘭、泰國、新加坡、俄羅斯等國家及港澳地區的仲裁機構已適用。廣仲牽頭搭建大灣區仲裁聯盟,秘書處設在南沙國際仲裁中心,首倡的《仲裁合作南沙共識》已有71家境內外機構簽約認可。

近日,由倫敦瑪麗女王大學國際仲裁學院等聯合發佈的《2025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顯示,深國仲的仲裁規則入選全球受訪者最受歡迎的十佳仲裁規則;深圳市入選亞太地區受訪者最受歡迎的全球五佳仲裁地。

隨着國際公信力與影響力的提升,深國仲不斷推動規則理念與機構建設“走出去”。如,深國仲作爲正式機構觀察員參加了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二工作組(爭議解決)、第四工作組(電子商務)會議;在美國洛杉磯創設北美庭審中心;參與中非聯合仲裁中心建設,聯合該中心成員機構發佈中心章程、規則及首批仲裁員名冊。

仲裁智能化水平全球領先

去年,深國仲的一份涉及跨境電子送達的涉外仲裁裁決書,被新加坡高等法院承認並執行。業界認爲該案具有先例性價值,對國際仲裁的跨境電子送達產生深遠影響。

“我院智慧仲裁系統實現了線上立案和答辯、送達裁決文書、對接執行仲裁裁決等全流程線上辦案。”深國仲院長劉曉春表示,該院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國際仲裁”進程,2024年首創同步電子送達,覆蓋案件10080宗,並智能生成中英文仲裁文書180714份。

作爲國內最早開展互聯網庭審的仲裁機構,廣仲於2020年發佈《互聯網仲裁推薦標準》(廣州標準),2021年上線全球首個APEC-ODR平臺(亞太經合組織跨境商事爭議在線解決平臺),被亞太經合組織列爲首批三大官方合作方,併成功上掛多家境內外爭議解決機構的官網。“互聯網+仲裁”糾紛解決模式作爲唯一仲裁案例入選2024年《世界互聯網大會跨境電商實踐案例集》。

廣仲還發布了“雲小仲”智能機器人,上線全球首個AI仲裁秘書“仲小雯”,攜手華南理工大學法學院研發L-Code仲裁全流程人工智能輔助系統,在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上斬獲金獎。

人才國際化程度與日俱增

近日,廣仲攜手英國高校法學院,啓動第二期國際仲裁高級研修班籌備工作。前不久,首期研修班在倫敦大學學院圓滿結課。

王天喜介紹,廣仲致力於打造國際商事仲裁人才新高地。目前,該委通過“四個共享”引進外籍、港澳臺仲裁員增至260人,其中,來自美國、俄羅斯、白俄羅斯、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的仲裁員有125人,在冊仲裁員分佈地域已擴展到50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一帶一路”主要共建國家和地區全覆蓋。同時,與武漢大學、吉林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國內外高校開展涉外仲裁人才系統性聯合培養。

談及深國仲人才結構,劉曉春介紹,目前深國仲理事會15名理事有9名來自境外,覆蓋8個法域;2078名仲裁員覆蓋129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境外仲裁員佔比35.12%。

此外,廣仲、深國仲還對秘書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廣仲與27家仲裁調解機構實現雙邊共享合作,聘用或輸出秘書服務27次,其中境外機構12次。深國仲與華南(香港)國際仲裁院共同推出“雙城兩院雙認證”仲裁庭秘書資格培訓,通過培訓的學員(目前有42名境外人士)可在雙城兩院受理或管理的案件中擔任仲裁庭秘書。

廣東省司法廳有關負責人表示,接下來將繼續聚焦國際一流仲裁機構建設,進一步提升仲裁引領集聚效應,助力大灣區打造國際商事仲裁高地。

本報記者 章寧旦

來源:法治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