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頻繁來襲,如何科學“春捂”?聽煙臺中醫專家給你說
煙臺融媒2月18日訊(YMG全媒體記者 張蘋)隨着雨水節氣的到來,春天的腳步更近了,但根據往年經驗,一場場“倒春寒”也會不時造訪。爲預防春季高發的呼吸道疾病、關節疼痛等問題,煙臺市中醫專家黃曉明提醒市民,遵循“春捂秋凍”養生原則,科學調整生活方式,增強身體抵抗力。
爲何要“春捂”?寒熱交替頻繁易有寒溼侵體
春季陽氣初生,人體毛孔逐漸舒展,但氣候多變,過早減衣易導致風寒侵襲,誘發感冒、關節炎等疾病。“春捂”是順應自然規律的具有鮮明中醫特色的中國傳統養生智慧。《黃帝內經》謂“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
“中醫認爲春季是陽氣升發、推陳出新的季節。”黃曉明告訴記者,春季的自然特點爲陽氣初生,即氣溫漸升,但寒熱交替頻繁、風邪當令,也就是說春季多風,而風爲“百病之長”,易攜帶寒、溼等邪氣侵襲人體,同時春天人體氣血狀態也從冬季的“閉藏”轉爲“升發”,但此時的陽氣根基尚弱,需防外邪擾動,尤其是乍暖還寒的氣候易導致風寒入侵,引發感冒、關節痛或舊病復發,所以春捂即保護人體初生的陽氣,避免寒邪傷身。“這種自然情況下,‘春捂’有助於保護體內陽氣,順應自然生長規律,尤其對體質虛弱者、老年人和兒童至關重要。”黃曉明說。
如何讓“春捂”更科學?不盲目多穿、靈活減衣
“‘春捂’強調,春季氣溫回升時不宜過早脫減衣物,以幫助身體適應季節過渡、抵禦外邪,但‘春捂’並不是盲目多穿。”黃曉明說,“春捂”重在“動態保暖”,根據體質、氣溫靈活增減衣物,重在保護陽氣生髮的“萌芽期”,爲全年健康打下基礎。
他介紹,“春捂”首先要注意預防感冒,關注氣溫變化,尤其是在“倒春寒”天氣裡,以後背微暖不出汗爲原則,有序加減衣物,重點護頭頸、腰腹、腳踝。同時,要預防過敏。中醫認爲春季肝氣主令,對於有過敏體質的人羣,更應該提前預防,捂好口鼻、減少過敏原刺激,同時增強免疫力。還應預防舊疾復發,慢性病患者如關節炎患者需重點護關節;心腦血管患者避免因驟冷驟熱誘發血壓波動。日常生活中,保持適當運動,選擇如八段錦、太極拳、散步等進行運動,從而幫助陽氣升發,但不宜劇烈活動,避免着涼。此外,調節飲食,少吃生冷食物,以免有礙陽氣生髮,可搭配山藥、紅棗等以健脾胃。
“體弱者、老年人、兒童及慢性病患者需加強保暖,但體質燥熱、陰虛或溼熱人羣需根據體感調整,不宜盲目‘春捂’,避免內火過旺。”黃曉明提醒市民,除了通過以上“春捂”方法提升體質外,還可進行艾灸保健,灸大椎穴幫助提升陽氣,灸足三裡則可增強免疫力,每週2-3次即可。也可通過梳頭昇陽,即晨起用木梳從前額向後梳頭100次,刺激百會穴,助陽氣升發。另外,拍打膽經亦能夠達到保健功效,可沿大腿外側自上而下拍打,疏通肝膽經,防氣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