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塗:社區“同心微工坊”助力家門口就業

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當塗縣小橋社區內,一處80平方米的“同心微工坊”正成爲15個家庭增收的新源泉。在這個充滿書香氣息的地方,縫紉機的噠噠聲取代了機器的轟鳴。陪讀媽媽們在這裡靈活安排工作時間,不僅照顧了孩子,還實現了月均2500元的增收,編織出一幅“帶娃增收兩不誤”的幸福畫卷。

面對社區內超七成家長成爲“全職陪讀族”的特殊情況,小橋社區積極行動,依託“五橋同心情繫村民”黨建品牌,創新打造“同心微工坊”。通過“社區+作坊+物業”的三聯機制,18位陪讀媽媽在送完孩子上學後,便能直接進入工坊工作,實現了靈活就業。這不僅解決了家長們“想賺錢又走不開”的焦慮,也緩解了服裝作坊“訂單在手卻缺人手”的困境。截至目前,工坊已累計爲這些家庭創收超10萬元。

爲了提升居民的就業能力,小橋社區還特邀熟練技工開展縫紉實訓,創新“師徒結對”傳幫帶模式。經過“三天上手,七天出師”的速成培訓,零基礎媽媽們迅速成長爲巧匠。兩期培訓惠及百餘人次,不僅傳授了技術,還增進了鄰里之間的情感交流。李大姐在裁剪布料時笑着說:“現在接孩子前我能做30件成衣,既補貼了家用,還結識了一羣好姐妹。”

此外,小橋社區還打出了一系列貼心服務“組合拳”:聞聲書苑開發商提供了萬元租金優惠商鋪;小區黨羣服務驛站和物業企業則開闢了“愛心自習角”託管孩子;網格員更是變身“就業紅娘”,線上線下一對一推廣工坊。面對訂單波動,社區還主動對接南京企業開拓市場,確保工坊能夠持續運轉,居民收入有保障。同時,定期懇談會機制的設立也及時解決了工坊在供水供電、設備維護等方面的實際問題。

如今,這間小小工坊不僅縮短了居民與工作場所的物理距離,更拉近了基層黨組織與羣衆之間的情感距離。在這裡,每一個忙碌的身影都成爲社區和諧發展的生動註腳。

下一步,當塗縣將繼續深入實施“零距離”工程,加強資源整合,構建“黨組織統籌、內外資源鏈接、居民力量共同參與”的運行模式,持續推進“同心微工坊”工作提檔升級。(楊嘉欣 裴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