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美國大學還在糾結作弊,中國高校已把AI列爲必修課!
7月29日消息,《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近日撰文,對比了中美兩國高校對學生使用AI的態度。文章稱,與西方大學仍在糾結學生應如何使用AI不同,中國的頂尖大學正全面推進這項技術在教育實踐中的應用。通過政策支持、本土技術落地和課程改革,中國正將AI深度整合進高等教育體系,其目標不僅是應對技術變革,更是塑造未來勞動力的核心競爭力。
以下爲文章翻譯:
僅僅兩年前,現年24歲的法學學生洛琳·賀(Lorraine He)還被老師要求在作業中避免使用AI。如今,她的教授們不再警告學生,反而鼓勵他們使用,前提是遵循最佳實踐。
洛琳·賀的經歷並非個例。與西方學府一樣,中國的大學也正在經歷一場悄然的變革。根據中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麥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的最新調查,生成式AI在校園的普及率已近乎飽和。調查顯示,只有1%的中國大學師生表示,他們在學習或工作中從未使用過AI工具,而近6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使用AI的頻率相當高——不是每天多次就是每週數次。
然而,一個關鍵的差異在於:在西方,許多教育者將AI視爲一個亟待管控的威脅,而中國越來越多的課堂則將AI視爲一種學生必須掌握的技能。事實上,隨着中國自研AI模型DeepSeek在全球範圍內逐漸獲得認可,許多人開始將其視爲民族自豪感的象徵。中國大學內部的討論,也已逐步從對學術誠信的擔憂,轉向瞭如何鼓勵提升AI素養、生產力,並藉此保持全球領先地位。
這種文化差異在公衆情緒中也得到了體現。斯坦福大學以人類爲中心人工智能研究院(HAI)發佈的全球AI態度報告顯示,中國民衆對AI的熱情度遙遙領先。約80%的中國受訪者表示,他們對新的AI服務“感到興奮”,而美國僅爲35%,英國爲38%。
“這種態度並不令人驚訝,”香港中文大學傳播學教授方可成表示,“中國有着悠久的傳統,堅信科技是推動國家進步的關鍵動力。這一理念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的領導人便已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從“禁區”到“工具箱”:AI融入中國課堂
中國政法大學的劉冰玉教授表示,AI可以充當“導師、頭腦風暴夥伴、秘書和反方辯手”。她在學校鼓勵“負責任且自信地”使用AI後,她今年特地在自己的系列課程中增加了一整個關於AI使用準則的章節。
劉教授建議學生利用生成式AI進行文獻綜述、撰寫摘要、生成圖表並整理思路。她還製作了幻燈片,詳細列舉了優質和劣質提示詞的示例,並強調了一個核心原則:AI無法替代人類的判斷。“只有高質量的輸入和聰明的提問,才能得到好的結果,”她說道。
“與機器互動的能力,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劉教授在課堂上告訴學生,“我們不應讓學生私下摸索,而應該把它拿到檯面上公開討論。”
這正反映了一種全國性的趨勢。《麻省理工科技評論》梳理了46所中國頂尖大學的AI策略後發現,幾乎所有學校在過去一年都增設了跨學科的AI通識課、AI相關學位項目和AI素養模塊。例如,清華大學正在建立一個新的本科通識教育學院,旨在培養學生在AI與其他傳統學科(如生物學、醫學、科學或人文學科)之間的結合能力。
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知名院校也推出了面向所有學生的AI課程和學位項目,不再將機器學習等課程侷限於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在浙江大學,AI入門課從2024年起已成爲本科生的必修課。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林尚立最近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AI對人文社會科學來說是一個天大的機遇。人大把人文社會科學跟新技術結合,‘AI+文科’前景非常廣闊。我們認爲不是挑戰,而是賦能。”
這種集體行動與中央政府的推動相呼應。2025年4月,教育部發布了新的國家指導方針,倡導廣泛開展“AI+教育”改革,旨在培養學生在各個教育層次的批判性思維、數字技能和實踐能力。今年早些時候,北京市政府更要求全市所有學校——從大學到中小學——全面開展AI教育。
方可成認爲,更體系化的AI素養教育將有助於彌合學生之間的數字鴻溝。“一些學生能夠熟練使用AI工具,而另一些學生則感到無所適從,”他說。
打造“AI校園”:從理論走向實踐
在缺乏ChatGPT和Claude等西方工具的情況下,許多中國大學開始在校園服務器上部署本土化的DeepSeek模型以支持教學。許多頂尖大學已經部署了自己本地託管的DeepSeek版本,這些校園專用的AI系統通常被稱爲DeepSeek的“滿血版”,能提供比公開免費版更長的上下文窗口、無限的對話輪次以及更強大的功能。
這與西方的趨勢相似, OpenAI和Anthropic等公司也推出了校園教育套餐。例如,OpenAI最近向所有美國和加拿大大學生提供了免費的ChatGPT Plus,而Anthropic則與東北大學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等高校合作推出了Claude for Education。但在中國,這項舉措通常是由大學主導,而非公司驅動。
浙江大學表示,其目標是讓學生全面接觸和使用AI工具,以便跟上技術的快速迭代。學生僅憑學生證即可免費訪問這些模型。
學生的焦慮:如何正確使用AI?
英國華威大學的研究員李燕燕(音譯)和卓美芳(音譯)曾研究過英國大學學生使用AI的情況。他們認爲,AI素養教育已成爲學生成功的關鍵。
他們與同事古妮莎·阿加瓦爾(Gunisha Aggarwal)一起進行了焦點小組討論,涵蓋了不同背景和年級的大學生,以瞭解AI在學術研究中的應用。他們發現,學生對如何使用AI的知識主要來源於個人探索。“雖然大多數學生明白AI的輸出並非總是可信,但我們觀察到,許多人在如何正確使用AI這個問題上感到非常焦慮,”李燕燕說。
卓美芳補充道:“我們的目標不應是阻止學生使用AI,而是引導他們利用AI進行有效學習和更高層次的思考。”
然而,這種觀念的轉變並非一蹴而就。一位來自武漢華中師範大學的學生表示:“現在,大家都在用DeepSeek和豆包,它更便宜,支持中文,且不再擔心被封號了。”
然而,即使有了更多的制度支持,許多學生仍然爲是否正確、合乎倫理地使用AI而焦慮。據報道,AI檢測工具的普及催生了一個非正式的灰色經濟——學生支付數百元給自由職業者,以求“規避AI檢測”。三名學生表示,這種環境帶來了困惑、壓力和焦慮。他們普遍認爲,比起單純的警告,教授們能提供明確的政策和實用的建議,會讓他們感到安心得多。
洛琳·賀最近加入了一個職業發展小組,學習更多AI技能,爲進入就業市場做準備。對她這樣的許多人而言,掌握AI已不僅僅是一種學習技巧,更是在中國當前脆弱的就業市場中一項不可或缺的生存技能。一份報告顯示,2025年,80%的應屆生招聘職位已將AI相關技能列爲加分項。在經濟放緩和就業競爭加劇的背景下,許多學生將AI視爲一根“救命稻草”。
卓美芳說:“我們需要在AI時代重新思考,什麼纔算‘原創作品’。”她認爲,大學正是展開這場對話的關鍵場所。(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