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巨匠速寫】林禹瑄/韋勒貝克:直視當代虛無的爭議性奇才

米榭・韋勒貝克(Michel Houellebecq)是全球最知名、銷量最好的當代法國文學作家之一。出生於1956年,韋勒貝克形容自己的童年「混亂、經常遷徙」,六歲之後由祖母撫養長大。缺愛的年少時光、與父母極爲疏離甚至互相憎恨的關係,成爲他日後小說反覆出現的母題,並刻意選用祖母婚前的姓氏韋勒貝克作爲筆名,與原生家庭切割。

韋勒貝克早期的寫作歷程不算順遂。就讀農學院期間即在校內自創的文學刊物上發表詩作,畢業後經歷離婚、失業、憂鬱纏身等低潮,直到三十五歲纔出版第一本個人詩集《幸福的追尋》(La Poursuite du bonheur,暫譯)並獲獎。1994年,韋勒貝克出版第一本小說《鬥爭的延伸》(Extension du domaine de la lutte,暫譯),以書面語和口語交雜的第一人稱筆法,描述一名三十歲網路工程師在感情受挫的孤寂生活中得到性解放與資本主義都是階級不平等肇因的體悟,自認是性市場上受剝奪的下層階級,而對女性興起殺機。小說對性與暴力的直率描寫引發正反兩極評價,讚賞者稱韋勒貝克精準揭露當代資本社會中的情感困境,並預言了十多年後「非自願單身」社羣的興起;批評者則將小說中對女性角色近乎全面的性化視爲他厭女的證據。

無愛、憂鬱、深受性挫折所苦的中產階級男性人物,遭質疑日漸衰退的西方文明,以及對法國政治與社會現狀的冷酷凝視,成爲韋勒貝克一以貫之的小說主軸,也因其毫無顧忌的書寫方式和媒體發言而屢屢引發爭議。1998年出版的《無愛繁殖》是他第一部暢銷的代表作,精闢描繪物質和個人主義造成的情感疏離,卻也因大量粗鄙的性愛描寫招致負評,獲得十一月文學獎(Prix Novembre)後導致獎項的資助人憤而撤資。2010年,韋勒貝克以虛構自身死亡的《誰殺了韋勒貝克》拿下龔固爾文學獎,登上創作頂峰。五年後,虛構穆斯林政黨候選人當選法國總統,用伊斯蘭信仰與傳統價值觀改造法國教育體系的《屈服》出版,大膽而尖銳的敘事催生出高銷量,同時也因韋勒貝克先前針對伊斯蘭教的歧視言論引發煽動仇恨的批評。

2022年,韋勒貝克出版第八部長篇小說《毀滅》(An│antir,暫譯),並宣佈是其最後一本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