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壇巨匠速寫】黃鈺婷/傑若德.墨南:內在的地景世界
2018年在《紐約時報雜誌》的專訪中,稱傑若德.墨南(Gerald Murnane)爲「仍在世最偉大卻最被忽略的英語作家」。自此之後,這位孤獨又小衆的澳洲作家躍上國際文壇,幾乎年年成爲諾貝爾文學獎的熱門人選。墨南的作品常常被認爲艱澀、枯燥又難讀,在澳洲本地的接受度低。當墨南在1999年獲得澳洲派屈克.懷特文學獎(The Patrick White Award)時,他的所有作品均已在澳絕版。然而他的作品在歐洲獲得極高的評價。2005年他的小說《平原》(The Plains)瑞典語譯本問世後,第一年即創造約一千本的銷量佳績。
墨南出生於1939年,屆已八十六歲高齡。他累積發表十七部文學作品,文體種類相當廣泛:包含小說,短篇故事,散文,詩集與自傳。他在1974年發表的《垂絲柳樹》(Tamarisk Row)與1976年的《雲上歲月》(A Lifetime on Clouds)是他初試啼聲之作,這兩部類自傳體小說,描述他幼年與青少年時期的經歷。自幼接受天主教教育的他,作品中思考在破敗的家庭成長的主角與信仰之間的關係,以及青春期的性渴望與罪的定義之間的衝突與妥協。這兩部作品是墨南最接近傳統小說架構之作。
他其後的創作,逐漸脫離以情節鋪陳爲主軸的敘事方式,走向意識流風格,更像敘述者的心靈獨白,建構一個內在的地景世界,以此呈現主角的感受。他的地景描寫經常帶領讀者進入一個超現實的世界空間,而這個空間,存在於內心。
1982年出版的小說《平原》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描述一名年輕導演深入澳洲內陸平原,試圖說服當地財主,投資一部以平原爲主軸的電影。停留在內陸二十年,主角最終並未完成他的電影,卻深入瞭解那片平原的歷史,也體悟超越地景本身,人與土地之間的獨特連結,從中延展出對於國家、世界、自然與生命的思考觀點。
他的作品,大多探討人與內陸之間的關係,充滿藝術性,歷史性,與哲學性。墨南非常重視文法與句構的精準度,但句意卻獨具詩性且常常帶有畫面。往往在嚴謹而看似平淡的句構中,指向深度的感受或意含。墨南作品的美學風格建置在一連串的衝突上:枯燥/美麗,平淡/深度,真實/感受。由此帶領讀者進入他心靈中的超現實地景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