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臺灣之盾」 專家點出3挑戰、真正戰略價值
國軍演練愛國者二型對空飛彈攔截空中標靶。賴清德總統十日宣佈打造「臺灣之盾」,愛國者系統是防禦網之一。本報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十日宣佈提高國防預算,加速打造「臺灣之盾」。軍事專家分析,臺灣的愛國者與天弓系統雖能構成緊密防禦網,但數量上仍遠不及中國大陸龐大的飛彈庫存,且臺灣飛彈防禦體系存在機動性等三大挑戰,也許臺灣之盾的戰略價值在於,一旦中國動武可爭取時間撐到美國等盟軍馳援。
亞洲時報十三日報導,維也納智庫「開放核子網路」資深分析師許天然(Tianran Xu,譯音)分析,臺灣的愛國者與天弓系統雖能形成密集防線,但數量上仍遠不敵中國龐大飛彈庫存。目前臺灣運作九套愛國者防空飛彈系統與十二套天弓二型與三型飛彈系統;天弓四型與愛三增程型飛彈預計二○二六年前服役。
他說,截至今年四月,臺灣約擁有三八○枚愛三增程型成本降低方案(CRI)飛彈,是目前唯一經實戰驗證、能攔截戰術彈道飛彈(ATBM)的武器;而天弓三型使用導向破片彈頭,能在接近目標時精準爆炸,飛行速度可達五點五倍音速,因此具備一定程度攔截短程彈道飛彈能力,但仍非完全的反彈道飛彈系統。
根據美國軍事網站「戰區」(TWZ)記者崔弗希克二○二五年九月報導,強弓系統可攔截高達七十公里高度目標,性能近似以色列的「箭—二」(Arrow 2),可與天弓及愛國者互補。不過,他指出「強弓」的「直接命中」能力尚未確定,實際部署進度仍不明。
崔弗希克與許天然都提到,臺灣飛彈防禦體系存在三大挑戰。首先是生存性與機動性,這些防空系統體積龐大、部署固定,若開戰很容易在第一波攻擊中被中國的飛彈摧毀。其次,由於攔截飛彈造價昂貴,不可能大量生產部署,因此擴充性受限;第三,面對飽和攻擊時效能不足,一旦解放軍實施密集且連續的飽和攻擊,再強的系統也攔不完。
儘管臺灣之盾可透過「拒止型嚇阻」降低中國攻擊效益,降低斬首與關鍵設施攻擊的成功率,但仍缺乏「懲罰型嚇阻」。要補足這項不足,臺灣應同步發展具打擊中國本土與集結區能力的長程飛彈。
報導提到,最終臺灣之盾的真正戰略設計在於開戰時爭取時間,讓美國與盟軍介入。至於能爭取到多久,取決於它是否能在中國密集飛彈攻擊下倖存,以及攔截飛彈庫存是否足以撐到外部援軍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