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介正專欄》臺灣戰略利益的「中庸」校正

當前的中美競爭幾乎呈現零和態勢,若臺灣全面倒向某一方,勢必失去對另一方施力的空間,甚至可能被推上對抗的前線。(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臺灣的核心利益在於「生存」與「發展」,護主權、愛人民就必須要竭盡全力確保。中國大陸與美國對臺灣生存發展影響最大,臺灣與大陸的利益交集多,「反中」就難有支撐,臺灣與美國的利益重疊多,「疑美」就沒有必要。

近年來,中美戰略對抗持續升溫,不論是安全競爭、科技戰爭,抑或是價值敘事之爭,都已超越以往冷戰式的陣營對立。華府要求臺灣在安全合作與經濟重組上「與美國站在一起」,北京則警告臺灣勿「倚美謀獨」,並強調民族大義與統一大勢。中美爭霸對臺灣生存發展的擠壓力道,已達前所未有的程度。

在此關鍵時刻,我們或許可以從中國傳統思想的精髓:「中庸之道」獲得一些啓發。中庸之道不僅是倫理哲學的核心,也曾在歷史上爲小國在強權夾縫中生存、發展與調和提供智慧。若能善加運用這套深厚的文化資產,或可爲當前的戰略困局開啓另一條道路。

「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的精神,並非模糊搖擺,更不是逃避選擇,而是不走偏鋒,反對極端,以堅定的價值與原則作爲行動的依歸。中庸並非退縮或無爲,而是一種政治與戰略智慧,尤其在強權競逐之際,過與不及皆爲失策。

當前的中美競爭幾乎呈現零和態勢,雙方對盟友與夥伴的期待愈來愈明確。若臺灣全面倒向某一方,勢必失去對另一方施力的空間,甚至可能被推上對抗的前線。因此,戰略上的「權衡拿捏」極爲關鍵。

臺灣若要在中美兩強的拉扯之間穩健前行,首先必須確立自身的定位與利益基礎。這個定位,不應僅是「美中關係中的從屬角色」,而應是「以臺灣人民福祉與安全爲核心」的自主戰略。具體而言,就是將民主制度、自由生活方式與國家安全視爲最高優先,並以此爲主軸,設計並執行安全、外交與經貿政策。

在安全防衛上,臺灣應與美國深化合作,強固軍事戰力,以防止單方面的武力改變現狀。但在經貿與社會層面上,臺灣也不應完全切斷與中國大陸的往來。畢竟兩岸經貿關係長久以來密不可分,大量中小企業、農漁產品與觀光產業仍仰賴此一市場。若採取完全對抗的經濟戰略,恐將自傷筋骨。

同時,臺灣在對外表態與政策轉折上,也應掌握節奏與強度。例如,在國際場合的發言與外交行動中,不宜過度高調挑戰北京,也不應完全附和美方的戰略語彙,而是透過「策略性模糊」、「漸進調整」等方式維持空間,在變局中靈活應變,尋找最適切的行動時機與力度。

循中庸之道,臺灣更須設法調和內部分歧,否則戰略政策便無法形成穩定共識,也難以對外展現連續性與可信度。無論是統獨認同、兩岸政策、對美戰略,或對中態度,若臺灣社會與政治菁英缺乏基本的共識,中庸之道的戰略空間將難以建立。

在區域與國際事務上,臺灣也不應只是「被動接受」強權安排的角色,而是要憑藉自身的科技實力、經濟能量與民主價值,主動提出有建設性的區域合作方案。例如,在供應鏈重組、能源轉型、區域安全對話等領域,扮演「穩定局勢、創造共利」的角色,而不僅僅是兩強對抗下的「棋子」。這樣的角色轉換,纔是中庸之道的現代戰略詮釋。

臺灣無法選擇「旁觀」,但也不應被迫「站隊」,而是在此困阨局勢中深切反省,跳脫畏懼動輒得咎的心魔。以中庸爲道,以自身利益爲基,以政策靈活爲術,臺灣才能在鉅變的國際局勢中,儘量拉大自己的戰略空間,爭取行動自由。

(作者爲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