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胰島素肚子長出2條驚悚物 醫揭注射3關鍵:做錯血糖控制差

醫師提醒施打胰島素要每天更換部位,避免密集打在同一處。(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有些糖尿病友得施打胰島素控制病情,家醫科醫師陳欣湄表示,近期《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一個案例,一名施打胰島素患者,因密集註射在同一部位,腹部長出兩個長條狀腫塊,且因胰島素不能分散到全身,血糖控制差,提醒施打胰島素要輪替注射部位、定期檢查注射處與避免在硬塊處持續注射。

陳欣湄在臉書粉專「陳欣湄。家醫科女醫師日常」PO文引述頂尖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案例指出,上述患者多年來,胰島素注射在肚子同一個區域,最後注射部位長出兩條像鬍鬚一樣的腫塊,除了外觀受到影響,施打的效果也變差,即使患者持續施打胰島素,糖化血紅素仍高達9.2%(正常值在4%到5.6%間),這意味胰島素吸收不穩定,血糖控制不佳。

陳欣湄指出,這種腫塊被稱爲胰島瘤或胰島澱粉瘤,是因胰島素在皮下反覆注射產生的異常蛋白質沉積,雖然不是惡性的東西,但會逐漸累積、變硬,形成腫塊。

陳欣湄指出,更需要注意的是胰島素的吸收狀況,因爲注射在這些沉積處的胰島素,無法正常釋放到血液中導致有時過量、有時無效,造成血糖忽高忽低,甚至低血糖發作。

陳欣湄指出,有些需要長期打胰島素的患者,會問能打的地方就這麼多,該怎麼做比較好?她建議有以下3個重點可以注意

每天更換部位,避免天天打在同一點,建議畫出區塊或使用輪替記錄,腹部、大腿、臀部、上臂都可用。

定期摸摸打針處,有沒有硬塊或不適,如果摸到硬的、不動的腫塊,且長時間不退,要提高警覺,一般脂肪增生在停打後逐漸消退,但類澱粉沉積不會。

一旦發現有硬塊情況,不要在硬塊區域繼續施打胰島素,以避免出現施打劑量越來越高,卻越來越沒有效的狀況。